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已於12月9日完成114年度國防部預算初審,備受矚目的「潛艦國造—第3階段後續艦籌建」(以下稱「國造潛艦量產預算」)首年編列的近20億預算,經表決後通過民進黨委員所擬之主決議,預算全數照列,但需等原型艦通過海上測試後才能動支。不過國民黨籍立委已表示,會在朝野協商時提議分階段編列,使「潛艦國造量產預算」勢將於協商時再度交鋒。
平心而論,海軍亟欲籌獲新潛艦,取代服役80年的海獅與海豹潛艦,增加戰時可作戰的潛艦數量,確實有必要性。但行政部門主張需一次編列14年、總金額約2840億的後續7艘量產預算,所持理由十分牽強;而在野黨立委分階段編列「潛艦國造量產預算」之主張,亦可能在不大幅延宕期程、不明顯增加風險的情況下,兼顧預算編列的精確度。
建議行政部門能先釋出善意,同意將「潛艦國造量產預算」修改為分三階段編列;在野黨則同意不大幅刪減114年的預算,讓首批2艘的建造能有更多的除錯空間,以便替後續的第二批、第三批量產計畫,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軍確實有必要增加潛艦數量
目前國軍雖有4艘潛艦,但扣掉服役達80年,只能勉強擔任訓練任務的海獅號與海豹號後,僅有2艘具作戰能力。國軍之所以想再籌獲至少8艘,是以戰時國軍為對抗共軍的「聯合封鎖作戰」,所需掌控、較重要的伏擊區數量為基準,再計算每一伏擊區所需的潛艦兵力常數、任務所需時間、往返伏擊區所需時間、整補時期、妥善率與現有潛艦兵力等因素,計算出至少要再增加8艘潛艦、使可作戰潛艦達到10艘。
而近年臺海周邊軍事態勢的變化,與共軍武力投射能力的提升,使國軍對新潛艦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首先,是中共海軍在臺灣周邊常態性部署的水面軍艦數量,已從2022年8月裴洛西訪臺後的平均每天4艘,增加為自今年2月以來的平均每天7至8艘,有時甚至超過14艘。這意味著一旦北京下達指令,已經有更多的中共軍艦,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抵達指定戰術位置,開始執行切斷臺灣對外海空交通的任務。
另外,中共的第三艘航艦「福建號」,可能在2026年開始投入戰備,使中共將有3支航艦戰鬥群可供調遣;屆時共軍不排除會在臺灣東面的西太平洋,常態性部署1支航艦戰鬥群,隨時處在可立即切斷臺灣對外海空交通,與對國軍海空軍在西太平洋與臺灣東部陸地之戰力保存區,進行遠距精準打擊的位置。
這些發展不僅大幅壓縮國軍潛艦往返伏擊區所需時間,也使國軍最好能在更多的伏擊區常態性地部署潛艦,例如戰時共軍航艦戰鬥群的戰術位置等。因此,國軍若無法增加可作戰潛艦的數量,日後在應付共軍的「聯合封鎖作戰」與「聯合火力打擊作戰」時,會越來越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