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專欄:國造潛艦真的落後三十年嗎?

2025-01-03 06:50

? 人氣

國造潛艦原型艦在性能上比較差強人意的部分,主要都跟儎臺(艦體)有關,包括未採用消音瓦,和只採用傳統的鉛酸電池、而非先進的鋰電池或水下絕氣推進系統(AIP),導致水下潛航時間僅約100小時等。不過,造艦團隊已在預備浮力方面,保留日後安裝鋰電池與外殼消音瓦的空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平心而論,這些弱點確實對原型艦的水下作業能力造成不小的影響;但考量原型艦是在無任何潛艦製造大國提供完整技術協助的情況下,全憑國人在若干外籍顧問指導下,自行摸索完成的。在這種限制下,造艦團隊決定採用我方較能掌握、技術已成熟,且取得相對容易的系統與裝備,來降低整體風險的作法,其實很難苛責。

一言以蔽之,綜合現有資訊,可看出國造潛艦原型艦若能完成後續的測試與缺失改正,或許在整體性能上不會非常先進,但不可能落後三十年,還是可以符合國軍防衛作戰的需求。

20241218-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同意海鯤號5.8億預算改為主決議,藍綠白所有立委皆連署提案。(張曜麟攝)
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同意海鯤號5.8億預算改為主決議,藍綠白所有立委皆連署提案。(張曜麟攝)

數量較多的中性能潛艦比數量少的高性能潛艦重要

另外,共軍潛艦若要執行聯合封鎖作戰,可部署的伏擊區總數超過20個,多集中於台灣東部海域,與高雄、基隆等商港附近,另外在台北飛航情報區邊緣海域,還有若干預備伏擊區。戰時共軍潛艦若能控制這些伏擊區,不僅可切斷台灣對外海上交通,更可隔離我軍疏泊至外海進行戰力保存的海軍艦隊主力,使其無法在共軍登陸船團發航時,轉移至戰術位置發動攻擊。

推測未來國軍潛艦的主要任務,除平時固定派潛艦前往這些伏擊區巡邏,戰時更要設法搶在共軍之前,先派潛艦占領台灣周邊若干重要的伏擊區;甚至還要在共軍航艦戰鬥群對台主要作戰位置,即宮古島南方約400至600公里的海域附近,佔領新的伏擊區。

如果國軍潛艦能先中共潛艦一步,進入選定的伏擊區,就能在將自身噪音降到最低的情況下,靜待中共潛艦或水面艦駛入;而後者因為在行駛的狀態下,勢必會發出一定的噪音,以致被聲納設備先進、又呈靜止狀態的國軍潛艦先行偵獲。

換言之,如果國軍潛艦能比中共潛艦更早進入這些伏擊區,理論上就能相當程度地抵銷未安裝外殼消音瓦的缺點。

考量台灣周邊伏擊區的數量,和在若干重要伏擊區常態性部署潛艦的需求;或許對國軍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的時間內,籌獲數量較多、技術不是太先進卻能滿足作戰需求的潛艦,而非性能雖然先進、但數量卻比較少的潛艦。

「海星計畫」生變是因為美國無法找到歐洲的合作廠商

另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陳水扁政府2004年所提的軍購特別預算,在立法院遭到以國民黨為主的在野黨反對,使美國軍售8艘潛艦給我方的「海星計畫」生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

揭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