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這種「趨利式執法」運動曾做出禁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曾下令這些執法機構停止「趨利勢執法行為」,因為這會損害政府與民營企業家的關係以及增加民眾對於政府的負面看法。 從這份文件中提到的「不得違法開展異地執法或實行異地管轄,依法防止和糾正逐利性執法司法活動」明確了對「遠洋捕撈」的落實,但是這樣的措辭似乎對於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財政狀況只是一種「安慰劑」。
根據調查,中國之所以存在「趨利式執法」的現象發生,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債務節節攀升,導致原本的「宏觀調控」規律無法適應有政府調節作用的央企和國企經濟效益問題,最終實現「債務空轉」,滋生銀行壞帳的發生。
長久以往,銀行壞帳與效益風險並存,進而直接影響財政收支,導致部分地方政府必須追尋「短快多」的收入項目。
這種「趨利式執法」行為在中國部分民營企業家看來,是對企業增加營運成本、削弱投資人信心的問題。尤其是在財政特別困境的情況下,這樣的行為不僅不會增加政府公信力反而還會減弱民企對該地區的投資力道。對於先前多地一直提到的「優化營商環境」而言只是「表面在基層,根在上面,難的是企業家自己沒辦法做生意」。
同樣,建構「統一大市場」依照官方的說法是增強民營企業對市場環境的信心,減少民間資本流失和增強中國投資環境的規範性,其中特別提到了「要完善市場執法的統一和破除地方保護措施」。對一些中國中小民企來說,在這份規定尚未出台前,就透過當地工商業聯合會的幫助下,加入一些由官方或者行業性質的商會,來避免自己被「遠洋捕撈」同時這些商會也會收取一些費用來維持其正常運作。一些加入當地商會的企業會比其他外地企業而言多一些競爭優勢,雖然地方保護在中國逐漸減少,但對於一些中國北方地區的省份而言卻是「壟斷產業」的保護傘。
同時,作為企業經營中勞動資源的流通,在受訪的部分中國民眾中更關注「戶籍地投保限制的問題」。中國曾要求彈性用工人員開始繳存養老保險必須在戶籍地辦理,這對外來人口而言很難在工作地得到充足的保障。現實中,迫於買房買車、子女上學等需求,不得不選擇找中介機構「掛靠」代繳社保,依照官方的說法這次是放開全部地區。
北京的一家市場顧問公司顧問Alex張(音)在接受採訪時說「雖然改變了因為戶籍地限制對人員流動性的阻礙,但是未來對於就業市場的衝擊仍未減免」。張舉例到「過去中國很多企業對於外地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很旺盛,但是現在隨著各種成本上漲,企業不再奢求這些人的需求,而是考慮一種長遠規劃的問題」。
在中國社群媒體上流傳著「 35歲失業魔咒」的概念。即過了35歲,如果面臨私人企業不需要,考公也不行的狀況,就只能是失業。因為中國規定報考公務員的年齡最高不得超過35歲。
來自北京的台商林先生也表示,不管是過去採取什麼樣的市場限制政策,但是對於我們這個群體而言,真正幫助是減少干預與介入,包括在招標上,現在很少像以前那樣積極起來。
中國雖然持續對民營經濟提出保障性措施,但有些人也擔心重回「計畫經濟」時代。過去中國實施的是「雙循環經濟模式」,但只注重內循環。尤其是以「國安」風險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氛圍下,外資紛紛離開中國,從目前來看,「統一大市場的模式」對中國經濟的刺激收效甚微。
*作者為中美外交與公共政策領域撰稿人,聽不懂播客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