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

2025-01-07 05:40

? 人氣

經濟部三次次長先後求去,讓經濟部長郭智輝的「領導風格」備受「關切」。(顏麟宇攝)

經濟部三次次長先後求去,讓經濟部長郭智輝的「領導風格」備受「關切」。(顏麟宇攝)

在2024年的尾巴,經濟部接連傳出高層人事異動,各方評論接踵而至,矛頭幾乎都指向部長郭智輝的管理風格。但背後問題真有這麼簡單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過去不少人批評政務官總是那些老面孔換位子坐,換湯不換藥,缺乏新意及活力。這樣的批評忽略了公務系統的複雜性與高風險性。政務官的主要任務是落實政府政策,這需要深厚的政治歷練與豐富的行政經驗。反觀,從民間延攬專業人士入閣,目的是為了汲取其在特定領域的專業能力與經驗,改變既有的公務系統運作方式,激發改革的潛力。

以經濟部而言,更重要的,就是希望政策能夠真正服務到企業,了解企業的需求與企業腳步和目標一致;結合政府的資源和民間的力量,帶著台灣往前走。期待上下一心,再創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如果只是政策歸政策,與民間企業發展不合拍,那就失去找企業家入閣的意義。

每逢內閣改組,尤其是財金部會首長,各方普遍都有企業家入閣的期待;閣員上任之初,媒體及輿論也多寄予厚望,希望能帶來全新的視野與改革能量。然而賞味期一過,當初寄予厚望的聲音開始轉向質疑層峰識人不明、所託非人;甚至三不五時就問政務官何時要下台?

企業家入閣最難的不是做事,而是如何讓公務系統的成員能夠與新政策同步;由於官僚制度有一定的規範及保障,一方面提供公務系統穩定運作的基礎,另方面卻也培養出保守消極的文化。

民間出身的政務官往往缺乏對公務體系運作的理解。也不熟悉官僚制度的繁瑣程序,或低估了既有體系對變革的抗拒程度。這種落差導致初期的磨合困難,不僅影響政策推動,也容易引發公務人員的不滿與反彈。

新閣員有任期壓力,一上任便以急行軍的速度衝刺政務,對既的龐大組織產生極大的衝擊;其中有積極跟上長官腳步的人,也必然有少數適應不良的成員,更有甚者,心生不滿,消極以對,心中想著「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是你官老爺幹得久,還是我的小科員熬得久。

向民間求才絕不是要找一位熟稔公務系統、法規條文倒背如流的人來作官;如果是這樣,直接從內部拔擢優秀人才更恰當。邀企業家入閣,看中的是他過去的成功經驗與策略視野,能否有效推動政策,為執政加分。

要成就任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皆俱;然而人和固然重要,但要打勝仗,光靠內部相親相愛是不夠的,還要有戰略、有戰術、有執行力;推動改變,必然會產生內部衝突,但只要目標明確,這樣的成本算是必要之惡。

不少媒體對於部會的人事異動見獵心喜,但當初不就是希望部會推動政務要有新氣象、新格局,才鼓吹要向外攬才嗎?怎麼上任沒多久就開始見縫插針,更有些三天兩頭要求部會首長下台的聲音。

用制度和人事來框架了企業家的創意和作法,一昧地嚴詞批評,將不適應化為鬥爭的手段和力量,不是找企業家入格的本意。部會首長不是完人,就事論事的評論,並能提出有效建議值得珍惜。而最不缺的,就是那些動不動就要政務官下台的批評。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企管博士候選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