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經濟騰飛下的偷渡悲歌:在英吉利海峽浮沉的發財夢,如何驅動非法移民

2025-01-10 10:15

? 人氣

「河內這樣的大城市與農村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的越南學者阮克江(Nguyen Khac Giang)說。「對於大多數技能有限的工人來說,存在著一層無形的天花板。即便一天工作14個小時,也無法存夠錢建房或成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正是芳的感受,儘管她來自越南第三大城市海防(Haiphong)。

她的姐姐嫻在九年前通過貨櫃偷渡成功抵達英國。這趟旅程花費了約22,000英鎊,但靠著在廚房和美甲店長時間工作,嫻在兩年內還清了這筆債務。之後,嫻嫁給了一名已擁有英國國籍的越南男子,他們育有一個女兒,現在一家三口都是英國公民。

在海防,疫情過後工作變得稀少,而38歲的芳希望擁有姐姐在倫敦的生活:能存錢和成家立業。

「她在越南可以生存,但她想要一個家、一個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多的安全感。」嫻解釋道。

墨爾本大學發展研究教授何蘭安(Lan Anh Hoang)多年來一直研究移民模式。「20到30年前,人們對出國移民的渴望並不那麼強烈,因為當時大家都很窮。」她說。「那時候,有一頭水牛、一台摩托車,能吃三餐就已經很滿足了。 」

「突然間,一些人成功移民到德國或英國,從事大麻種植或開設美甲店。他們開始匯大量錢回家。儘管留在家鄉的人經濟狀況並未惡化,但相較於那些有親人在歐洲工作的家庭,他們感到自己變得貧窮了。」

「趕上來,賺大錢」

這種尋求海外更好生活的傳統可以追溯到1970和80年代,那時越南在擊敗美軍後與蘇聯結盟。

國家主導的經濟一度跌入谷底,數百萬人陷入赤貧,一些地區甚至出現糧食短缺。成千上萬的人前往東歐國家如波蘭、東德和匈牙利工作。

同時,約80萬主要為華裔的船民因為逃離共產黨壓迫,冒險橫渡南中國海,最終移居美國、澳大利亞或歐洲。

當時的經濟困境威脅到共產黨的合法性。1986年,越南突然轉向,放棄嘗試建設社會主義制度,改為對全球市場全面開放。越南新的國家故事主題變成不惜一切代價,趕上來、賺大錢」。對許多越南人來說,這意味著是時候出國。

「在越南,金錢就是上帝。」蘭安黃(Lan An Hoang)說道。「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主要建立在積累財富的能力上。特別在越南中部,幫助家裡是很強烈的義務。 」

「因此,整個大家庭會共同籌集資金,去資助一位年輕人移民,因為他們相信這個人可以帶回大量金錢,並帶領其他人移民。」

新財富:移民的戰利品

駕車穿越越南較貧困的義安省(Nghe An)平坦的稻田,可以看到原本的小型水泥房已被帶有鍍金大門的大型新房取代。部分新房仍在建設中——這得益於從西方掙回來的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