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刻,因為「抗中」產生的矛盾正在上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 日前在奧地利《標準報》發表客座評論,深入剖析此一難題: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卓越創新,竟然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意外阻礙。
貿易壁壘:保護還是阻礙?
斯賓塞指出,美國和歐盟正對中國的電動車、太陽能產品和電池祭出高額關稅。這不僅是簡單的保護主義,而是一個多層次的戰略考量。背後的盤算既包括保護本土產業,避免就業流失,也涉及應對中國的政府補貼,以及捍衛國家經濟安全。
吊詭的是,這些看似合理的貿易政策,實際上可能正在阻礙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共同努力。
借鑑歷史:日本模式的啟示
借鑑80年代日本汽車業的成功經驗,斯賓塞提出了一個富有啟發性的解決方案。當時美國對日本汽車實施進口配額,日本卻巧妙地通過直接投資美國汽車產業來化解衝擊。這不僅緩解了就業壓力,也開闢了跨國合作的新路徑。
對中國而言,直接投資已開發國家的綠能計畫確實是可能的突破口。關鍵在於建立公平的市場准入機制和技術專利協定。一些跡象已經顯示,中國太陽能製造商正在規劃美國投資計劃。然而,更大的挑戰來自國家安全考量。
由於拜登政府以國家安全之名,希望全面禁止雙向「聯網」的車輛使用中國生產的核心軟硬體,這無疑為跨國合作蒙上陰影。斯賓塞指出,沒有人會反對捍衛國家安全,但「如果政界不能為規避安全風險提出替代性方案,這類禁令將對世界經濟和可持續性發展造成毀滅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