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德國政治經濟一蹶不振

2025-01-16 06:00

? 人氣

德國原是世界的工業大國,傳統的汽車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光學工業,高鐵工業,電氣工業,製藥工業,新能源工業等,都有世界性的地位及聲譽。曾經是製造業的一等強國,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可是東亞各國的工業興起以後,德國光學工業如光學鏡頭有日本,大陸和台灣的強力競爭。機械工業如精密車床面臨台灣和大陸的競爭。高鐵工業幾乎全被中國取代。德國知名的機器人Kuka公司被中資美的集團收購。新能源工業中的太陽能板,汽車電池,風力發電機等產業都被中國輾壓而過。電氣工業包括家電,電子及通訊產業,早已經被中國韓國日本打敗。許多德國產業有的消失,有的外移,有的被蠺食,不再獨佔世界市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德國的工業原本是建立在俄羅斯的廉價油氣上,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以後,德國被美國脅迫不買俄羅斯石油,北溪一號二號被爆破以後,德國不再有俄羅斯的天然氣。德國被迫向美國或中東購買油氣,價格翻倍。外加美元抬高利率的影響下,一些工業開始撐不下去。化學工業巨頭BASF遷廠中國,更多工廠遷往美國。德國龍頭的汽車工業受到中國電動車,能源價格昂貴及美元利率提升的多重打擊,更是搖搖欲墜。

1991年世界數一數二的德國大眾汽車(Volkswagen ) 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便受到青睞,直到2005年,在中國的銷售量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是中國最暢銷的汽車。但隨後由於市場需求變化和激烈競爭,中國國產的電動汽車異軍突起,在中國市場佔據的份額愈來愈大,導致大眾汽車在中國的燃油汽車銷量大幅下降。

德國大眾經驗到唯有利用中國的產業鏈,工程師及工人,或與中國車企合作,如目前德國大眾參股的上海汽車和福建汽車,才能生產出物美價廉的電動汽車。遂決定將汽車工廠搬到中國,逐漸關閉德國的傳統燃油汽車工廠。將來從中國生產的大眾電動汽車,運銷德國,歐洲及全球的市場,大眾汽車才能生存。

大眾汽車在德國雇用12萬名員工,是德國工業的重要基石。大眾汽車鑒於形勢繼續惡化,必須收緊生產線,通過退休和遣散進行減員,最終關閉德國工廠以及大量裁員勢不可免。於是在2024年9月大眾汽車在 87 年的歷史上首次宣佈考慮關閉德國的工廠,此舉對德國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工會無法接受,以罷工抵制,德國社會也支持罷工。

2024年12月的罷工奏效,大眾汽車裁員3.5萬的時間表延至2030年。但是大眾汽車宣佈,在德國的產能必須大規模縮減,3.5萬個員工未來必將逐步裁減。大眾汽車違背傳統並與工會發生衝突,反映出德國汽車業的深層困境。

德國汽車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大衆(VW)的40%銷售在中國、寶馬(BMW)為35%,奔馳(Mercedes-Benz)則為37%。中國的北汽,吉利擁有奔馳20%的股權,奔馳擁有北汽集團12%的股份,互相交叉持股,關係密切。如今德國國內生產條件惡化,2024年之内,寶馬在華投資了14億美元,奔馳投資超過20億美元,德國三大汽車總共投資了70億美元,表明德國汽車要在中國發展的决心。大衆汽車有3000名中國工程師團隊,將在安徽合肥設立研發中心,設計電動汽車。一葉知秋,德國汽車將逐漸削減其國內的生產規模,把生產基地靠攏中國,生產自動駕駛和智慧型的電動汽車,才能生存。未來德國的汽車工業將依附於中國,不再獨占鰲頭。德國的政治經濟交互拖沓使德國一蹶不振。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