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低廉仿製藥充斥公立醫院,為何進口藥告別中國市場?

2025-01-17 08:00

? 人氣

微博截圖(翻攝自微博)
微博截圖(翻攝自微博)

在一些受訪的公立三甲醫院的醫生看來,這些價格低廉的仿製藥如果想達到之前的藥效,就必須長期服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某家醫院的一位醫生說:「原來進口藥較為充裕的時候,患者只需要吃幾個療程,現在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影響最大,許多人因此沒辦法繼續按照之前的劑量服用」。這位醫生還表示「是藥就三分毒,這是誰也懂的道理,我們也不能給患者一個勁開大量同種藥。有些時候,患者要求我們開,我們也不敢亂開,怕吃出醫療事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位來自河北雄安新區的三甲醫院醫生也表示,眾多仿製藥在療效上雖有一定相似性,由於所使用的輔料選擇這塊的不同,導致對於藥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也大相徑庭。 

因患有慢性胃炎的北京市民羅先生表示,自己經常去北京市石景山區醫院拿藥,自己原來吃的「匹維溴銨」(治療胃部疾病的藥物)有類似的進口藥,但是現在換成醫保目錄裡的國產藥後,自己每次需要吃好幾粒。羅先生坦言,這肯定對身體有害,誰也不願意自己沒事把藥當飯吃。 

他還表示,現在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調整一次醫保藥品目錄,搞得患者也是稀里糊塗,每次醫生開藥為了給便宜點,都是在這些目錄裡去搜那些「自費」替代的藥品。 

羅先生提到的「醫保藥品目錄」是指的中國國家醫保可以對藥品報銷範圍,這個目錄分為甲乙丙三類。其中甲類和乙類屬於醫保藥品目錄,甲類藥報銷比例100%;乙類藥根據藥品不同報銷比例約70%至90%;而丙類屬於自費藥。同時,中國醫保由門診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構成,在優先使用門診統籌基金之後,再使用個人帳戶。但是隨著近年來醫保參保費用水漲船高,不少人都紛紛放棄參保,原因是交不起且對於生活在中國農村地區的患者而言,報銷比例也是參差不齊。 

所謂”上海紅線價“示意圖
「上海紅線價」列表。

另外,中國公立醫院對於藥品集中採購的規定是,集採藥占比70%,剩下30%由醫院自行決定。但是依照現有中國醫保支付推行的「DRG/DIP付費製」即一個病種,用醫保基金支付對其已經有明確的價格。 

如果醫院採用價格貴的進口藥,會導致患者總費用超額,多出的部分醫保不再不付,這些需要醫院自己承擔。伴隨著經濟下滑,中國多地公立醫院的收入也是持續下降,且現行中國公立醫院多數財政撥款比例非常少,多數是自負盈虧,而患者超出的這筆費用對於醫院而言是很大的負擔。 

此前,中國各地公立醫院也出現以價格過高為由,將進口藥踢出市場的情況。2024年4月,河北省醫用藥品器械集中採購中心公布110款未中選不符合掛網條件的藥品,其中有29款進口藥,因為價格高於「上海紅線價」遭撤。所謂「上海紅線價」指的是:提出為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藥品採購新機製,全面實施藥品掛網公開議價採購。即通過透明的藥品議價模式進行招標,採取「市場銷售動態調整的策略,規定藥品價格」。這樣的價格議定機制也成為各地醫保部門採購的重要標準之一。 

中國在對外資准入的門檻一直是處於變幻莫測的狀態,一邊是外資藥企因與中國藥企打不過價格戰而紛紛退出,同時中國又允許外資開設獨立醫院,這樣的投資矛盾環境讓許多投資者感到十分困惑。至少由於進口藥退出公立醫院所帶來的影響,顯然不止是對於那些長期依賴的患者起到更大的作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