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川普首次當選美國總統,大選後一個月,Facebook推出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至今涵蓋逾百個地區。
8 年過去,經歷再一次美國大選,川普二度當選。兩個月後,這家已易名為Meta的科技巨擘無預警下宣佈率先終止這種事實查核機制。
Meta將引進另一社交平台X(原名推特)的做法——社群筆記(communitiy notes),交由群眾帳號為帖文添加附註補充資料。
新模式日後會否擴展至美國之外的其他地區,仍是未知之數。現時台灣及香港共有三間機構屬Meta的事實查核第三方合作夥伴,BBC中文採訪前線查核人員及傳播學者,探索這個翻天覆地的改變對中文資訊生態圈的影響。
退回「瓦解的原點」
一切似乎有跡可尋,外界認為與川普當選脫不了關係。
Meta總裁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親赴海湖莊園與他見面,再向其就職基金捐款 100萬美元。年初,Meta 高層換血,與共和黨有密切聯繫的卡普蘭(Joel Kaplan)接任全球事務主管。被視為川普好友的白大拿(Dana White)獲委任加入董事會。一日後,Meta 宣佈政策改動。
2025年1月7日,Meta 網站貼出以卡普蘭名義發出的聲明,附上祖克柏發言影片。
聲明公佈多項政策改動,當中包括自美國地區開始取消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改用社群筆記模式取代。Meta同時指,事實查核人員有政治偏見,(原有)機制演變成審查工具。
然而,四年前,祖克柏曾形容這是「業界領先的事實查核計劃」。一年前,計劃查核內容範圍由Facebook及Instagram,擴展至新產品 Threads。
陳慧敏回溯,機制在一定的社會脈絡下誕生。「 2016 年的大選裡面,在反省假訊息跟資訊操弄,平台應該要有更多的社會責任跟治理的政策。」
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至今已擴展至全球逾百個地區,超過 80 間機構參與,至少涵蓋 60 多種語言。陳慧敏來自其中一間合作機構,她在2019至2024年擔任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
「所謂的治理並不是侵犯言論自由,相反是在保護言論自由,」她解釋,機制可以把有心操弄言論、散播假訊息的情況「點出來」。
根據這一機制,合作機構會在平台找出瘋傳、會造成影響的公開內容,單純意見及政治人物的帖文和廣告則不包括在內,查核後將其分為不同評級,如「不實」、「缺少背景資料」或「諷刺」等,再在帖文加上附有評級及查核報告的藍色標籤,曾經分享該內容的帳戶亦會收到通知,系統會按照評級自動降低觸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