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過去,武漢早已恢復車水馬龍的繁華,但那76天的封城記憶,依然深埋在居民心中。
「疫情帶來的許多後遺症,或者說是『次生災難』,至今仍未被正視,這讓我感到非常無力。」武漢社工郭晶回顧道。
2019年12月,「不明原因肺炎」在武漢出現並迅速傳播,後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2019新冠病毒病(COVID-19)。2020年1月23日,這座擁有1100萬人口的城市實施封城。
34歲的郭晶是當時被困的武漢居民之一,在極有限的行動自由下,她目睹了商店關張,居民得不到幫助,他們的親朋染疫而亡。「這些問題就是後來在解封之後都不能被討論,都要人們自己去承受。」
從武漢開始的新冠疫情最終席捲全球,WHO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超過700萬人死於新冠,中國佔超過12萬人。
「作為疫情最初的『震央』,直到現在,武漢人仍然是心有餘悸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科學系楊大利教授研究了抗疫決策過程與其影響。他指出,封城是很多武漢青年的人生分水嶺,也是中國「新冠一代」的創傷。
「五年從歷史的角度來講不是很長,但是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講,五年是很長的一個時間。」
從「可防可控」到突襲封城
一切從2019年公曆除夕開始。這一天,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次公報發現了27例「病毒性肺炎」病例,當時仍不清楚病毒來頭。
不明病毒具備人傳人能力的證據之後不斷浮現,醫院人滿為患,但武漢市衛生官員堅稱「疫情可防可控」,「依法處理」了試圖引起公眾警惕的「造謠者」。時逢春節臨近,省政府繼續舉辦大型團拜表演,甚至出現百步亭社區「萬家宴」的盛況。
住在武漢的郭晶注意到藥店感冒藥銷情緊張等跡象,但她回憶說:「當時並沒有那麼清楚這個事情會發展到甚麼程度吧。」
武漢市民還意識不到危機已經爆發,還如常置辦年貨,準備迎接農曆新年。
24歲的栗子(化名)當時是澳洲大學預科留學生,趁著暑假回武漢探親。他說封城前一晚聽到一些風聲,不過「我其實並沒有怎麼太當回事」。
「然後當天晚上我甚至還和朋友一塊出去吃火鍋,就感覺就都挺正常的,雖然人少了一些。」
「然後我媽也去華南海鮮市場要買海鮮,(計程車)司機都說那個市場好像出了事,然後就我媽就沒去了。」
衛生官員調查首批病例時追蹤到了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未幾,市場內有人售賣野味一事曝光——引發這次疫情的病毒後來被定名為冠狀病毒SARS-CoV-2,是2003年SARS病毒(中文稱非典、沙士、薩斯)的近親,而當年SARS被認為是透過野味傳染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