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國民革命忠烈祠」裡有一位日本先烈

2018-10-14 07:10

? 人氣

2018-10-11圓山忠烈祠大殿,其外觀型式是仿北京故宮太和殿樣式所建構的(作者提供)
圓山忠烈祠大殿,其外觀型式是仿北京故宮太和殿樣式所建構的(作者提供)

要特別指出的是,革命先烈鄭士良(1863~1901)原本預計在1900年10月8日發動「惠州起義(第二次革命,於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革命)」。但後來卻因為買到一批不堪使用的爛軍火、再加上原本承諾支援的臺灣總督府遭到日本新內閣的阻止,最後只得忍痛放棄起義。但起義的消息已遭清軍截獲,鄭士良被迫只得逃亡香港,不幸的是日本革命志士山田良政(1868~1900)卻因走避不及而被清軍逮捕並遭殺害,享年33歲。有感於山田良政對中國的無私付出,在民國建立之後,廣東惠州的行政長官李福林(1872~1952)決定自掏腰包,於1918年(民國七年)在山田良政的殉難地建紀念碑。而山田良政(1868~1900)是目前臺北圓山忠烈祠內唯一祭祀的日本革命先烈,也是唯一的外國人。另外在1927年(民國十六年)就正式加入中華民國國籍、原籍比利時的雷鳴遠神父,也早被迎祀入忠烈祠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8-10-11山田良政(作者提供)
山田良政(作者提供)

由於牌位多為合祀(多人共祀)之故,截至2017年(民國106年)5月底止,全臺灣忠烈祠入祠牌位數共3,713個,分別為軍人1,690個、警消及民防人員110個、公務人員11個、民眾1,902個。其中以臺中市北區忠烈祠入祠牌位523個最多,嘉義市忠烈祠22個最少。

依據《國軍作戰或因公亡故官兵安葬紀念表揚實施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入祀忠烈祠條件如下:

(1)作戰時地,為爭取勝利,冒險犯難,功成身死者。

(2)作戰時地,克盡職責,慷慨成仁者。

(3)因執行特殊危險任務死亡,經總統明令褒揚者。(註四)

附註:

(註一)土地面積:指年底各該建物地面層面積及空地面積之總和。

參見──《內政統計通報》(內政部統計處104年4月18日/104年第16週)。

(註二)參見──楊基榮(主編):《民國105年第七屆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附光碟)》(國防部國防大學2016/11/01出版),p112。

(註三)由於當年從金三角地區撤來的孤軍有豐富的游擊戰經驗,政府因此就由其中願意繼續從軍者為基幹,再從野戰部隊當中徵調具有傘訓、山地作戰專長之官士補充,成立特種作戰第四總隊(原先已有三個特種作戰總隊)。而當時一起撤來臺的孤軍當中,有122名不滿16歲的孤兒或少年兵,政府就在新成立的特種作戰第四總隊下編成一個幼年兵中隊,並以當時孤軍撤來臺的行動代號──「國雷演習」──稱這批幼年兵為「國雷幼年兵」。他們先被安排在臺中新興國小讀書,一年後,幼年兵中隊隨部隊調到桃園龍潭,學生也一起轉到員樹林國小就讀,隨著孩子長大,幼年兵的人數也愈來愈少,這批孩子中有20餘人被選為總統府侍衛,其他孩子後來則分別就讀關西中學(現為國立關西高級中學,)、龍潭農校(現為桃園市立龍潭高級中等學校)、龍崗士校(現為陸軍專科學校)等,依個人志願從軍中或在社會發展,其中成績優異者包括晉升將官的普漢雲(曾任李文煥將軍傳令兵,1997年升少將)、靈鷲山開山鼻祖心道法師及當選1980年(民國六十九年)國軍英雄的李正銘等人。

參見──王傳世:《半世紀的牽掛~國雷幼年兵永遠的輔導長》(榮光雙周刊第2354期/2018年10月3日發行)

(註四)參見──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國軍作戰或因公亡故官兵安葬紀念表揚實施辦法》

*作者為中正理工學院專科班畢,自由作家。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