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供電重要性遠大於深澳電廠 經濟部卻絕口不提二者是替代選項
公共議題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還需要納入環境、風險分配等不同問題一併考量。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在中油三接通過環評會後的記者會上,被記者問及深澳為何能從「非要不可」到「有條件不建」時,曾文生說,當時評估認為深澳已採用最新的機組、「會得到民意支持」,但各界對於燃煤電廠的污染排放與防治成效,還需要科學驗證、並與社會取得共識,「(若)深澳停建,是我們再次跟人民溝通的開始。」曾文生的這番話,似乎也承認政府的確低估民意的力量。
事實上,真正讓政府退讓的卻不見得是民意,反而是策略錯誤。單就對供電的貢獻來看,政府一定早就知道,事關大潭3部燃氣機組上線時間的三接,重要性遠勝裝置容量僅120萬瓩的深澳電廠。而台電、經濟部在捍衛深澳案時的缺電立論基礎,也都是建立在「有三接」的計算假設上。當三接在環評程序中不斷受到挑戰、環評委員甚至因拒絕受行政部門指揮而欲退席,政府除了動員官派環評委員護航,也才因此拋出「三接換深澳」的提議,以保全三接過關的正當性。
然而深澳電廠在環差審查的同時,三接也同樣在進行環評程序,事後更證實,三接所供應的天然氣還有餘裕再供給一部新的燃氣機組。兩案既然是可能相關聯的能源規劃、甚至是替代方案選項,為何深澳環評過程中台電、經濟部卻絕口不提?且早在7月,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和學者就已為此事找上總統府、建議深澳不要蓋,但偏偏政府就是要等到環委接連拒出席三接環評大會、會議可能開不成的前兩天,才願意讓步。
經濟部次長嘆民進黨能源轉型政策不受信任 但孰令致之?
曾文生在「叮嚀」中油要謹慎面對三接開發案時,強調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是在充滿不信任的狀態下推動能源轉型,要中油一定要珍惜這個好不容易取得的機會。「一定要珍惜」這句話,何嘗又不是該送給民進黨政府自己?2年來從反對黨到外媒都在唱衰能源轉型,如今民進黨政府好不容易挺過兩年前缺電、停電等各種質疑,卻很有可能因為這次未盡周延的規劃,喪失好不容易得到的機會、以及部分民眾累積的信任;而這也勢必將讓接下來三接後續工程、以至於其他再生能源的規劃遭遇更多挑戰。
過去核電時代只顧及專業,不考量社會、環境接受度,一面倒以「專業」要挾。如今能源轉型既然正要起步,接下來政府若要與重新開始與人民對話,不知道人民是否可以期待這是一場更同理、謙讓的溝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