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些產業需求高的科系,大家搶破頭,需求幾無的科系則等嘸人,也顯示教育資源的錯置,對國家而言,當然是資源的浪費,對企業而言,則是找不到適當人才,對學生而言,則是花數年念完高教學位,卻赫然發現等待他的是無盡的丟履歷、面試與失業。
也因此,民眾不時要看到一些奇特現象的報導,如政大博士生賣雞排變「雞排博士」,私校的哲學博士去當清潔工;2年前,桃園市政府舉辦儲備清潔隊員召募,來了超過3000人報名,報考者中近千人大學畢業,甚至有69名碩士報考;在舉辦體能測驗時,有1031人參與,其中有53名碩士─其中還包括台大碩士。
畢業後的就業機會重不重要,也可由另一個案例看出。台南的興國管理學院,原本因財務與招生問題瀕臨倒閉,3年前由台灣民營金控龍頭中信金控接手,改名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打出百分之百保證就業號召:保證每位學生「畢業即就業」,畢業生皆可到中信金控公司內上班、每月起薪起碼4萬以上。現在,中信管理學院招生註冊率年年百分之百。
顯然,那些「教育家」再怎麼認為大學不能成為職業訓練所、只依照就業難易分配教育資源是太短視,說得也許都非常有道理,但學生可不是這樣想。
台灣曾經擁有相當堅實、被國外肯定的技職教育體系,但在廣設大學政策中,許多專科升等為大學,但揚棄過去實務的技職教育,卻距離研究型的高教又距離遙遠,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只能成為毫無特色、招生率不到6成的大學。這次康寧大學自願降回專科體系,是否帶動風潮尚待觀察,但這很可能是重建技職教育體系的一個契機。
如果看遠一點,學生不再想念碩博士、無意進一步深造,在專業需求與知識含量越來越高的產業與經濟競爭中,絕非好事,長期下來,國家經濟與產業的競爭力必然下降,因此,政府與社會都該鼓勵、支持高教。但與此同時,整體高教資源的配置也必須作更多的調整;對就業市場需求低、流浪博士已一堆、招生困難甚至掛零的系所,當然應該縮減名額甚至裁撤,甭再浪費教育資源;這些資源應該挹注到其它需求高、有前瞻性的領域。
台灣高教冰河期其實才剛剛開始而已,這幾年要入學的新生大概是在每年新生兒30萬人上下的年代出生,但很快就要碰到新生兒只有20萬人多的年代;招生不滿6成、碩博士班掛零的系所,未來只會增不會減,還有許多大學與系所要被洗出去。教育部除了作好退場機制,對那些退場大學「扶上馬,送一程」外,更該及早調整高教資源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