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青年尋根台灣的故事,讓他拿下日本大眾文學最大獎「直木賞」。
他是今年47歲的王震緒,筆名東山彰良,雖然不是第一位拿到此獎的台灣人,卻是第一個首次入圍就奪獎者。
要在競爭且排外的日本文壇拿到直木賞很不容易,這是日本大眾文學最高榮譽,相較純文學的「芥川賞」更親民;享譽全球的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入圍5次才得到此獎;曾拿到此獎者還包括寫下金融界巨塔長篇小說《華麗一族》的山崎豐子和《半澤直樹》作者池井戶潤等人。
「書名是《流》,講的是歷史洪流,也是一個人的人生洪流。」馬不停蹄在東京接受採訪的王震緒,7月19日回到九州福岡家中,接受《商業周刊》越洋專訪時透露:「我是台灣人,我寫台灣的故事!」
他以1975年台北為舞台,透過17歲少年,描述在國共內戰時,祖父遭人殺害,父親開始搜尋犯人的故事。該獎評審北方謙三這樣評論:「出色的描寫出青春的純粹,具有普遍性。接下來的作品,已經完全不需要擔心,未來兼具各種方向的可能性。是20年才有一次的傑作!」投票時,評審委員一致通過。
伍佰樂團故事啟發
他棄當學者,從博士變作家
出人意表的是,他32歲時因為寫博士論文遇到瓶頸,回台灣散心,遇到幼年好友的先生、也是伍佰團隊China Blue,聽了這個搖滾樂團的奮鬥故事,才決定走上創作之路。
他回憶,那個夜晚就是不知不覺,一直寫、一直寫,寫到天亮還停不下來,於是決定放棄學者之路,走往孤獨的創作路上。
當然,一開始投稿,新手作家當時是面臨退稿命運。
5歲前在台灣長大,暑假偶爾會回台的他愛看電影,尤其像當時盛行的古裝片《血滴子》、《十八銅人》和李小龍電影,深深影響他。放在創作中,他的故事常是講黑幫史詩、暴力、無奈人生現實的小說。
說他三分天注定,因為父親也是作家,血液中流著創作的DNA,出版社願意持續幫他出書,是他的幸運;但七分的努力還是要靠自己。
現實與夢想拔河
他為養家,曾到餐廳端盤子
只是當時已超過30歲的王震緒,還有兩個兒子要養,坦言一直有經濟壓力,只能白天教中文、一度還到福岡的中國餐廳端盤子,只能利用晚上創作。
創意枯竭時,他就像台灣導演林靖傑在《島嶼寫作》中,拍攝作家王文興的鏡頭一樣,一筆一筆不斷敲打稿紙,敲打中,是一場跟自己獨處的角力,逼著自己、逼著對白的浮現。
一字一磨,他的產量很少,一年約一本。《流》是他近15年創作生涯中的第16部作品,光是第一稿就寫了4個月,共24萬字才完成,幾乎是目前台灣一本輕小說字數的4倍。
為何筆鋒反轉,從黑幫暴力、現實無奈感的題材,變成一位青年尋根的台灣故事?「我生在台灣、長在日本,也在中國念過書,常被問『認同感』問題;但我很確定的是:我的『根』是我的家族。」
得獎的《流》5月在日本上市,就衝上許多家書店暢銷排行榜。
或許,尋根與鄉愁讓王震緒站上創作之路頂峰,但他用七分後天努力證明了自己夢想,如同伍佰經典名曲《路》。
夢想,不是空想,而是一步一步去靠近它,王震緒創作的故事,才正要開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