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經濟走緩後,外界曾寄望於擴大財政政策,但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都在不同場合強調「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註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一想法被認為是中國的經濟改革,讓中國經濟由政府主導改為民間主控、從出口移往內需、重環保與勞工權益、提升資源效率等。但到了去年下半年後政策就開始「微調」,財政支出開始加強力道,這次的兆元基建投資算是重回財政政策的老路了。
而此一轉變,也可能代表北京這幾年不搞QE(量化寬鬆)、不增財政支出、逐漸開放自由化,希望以經濟自由化(而非全靠政府主導)方式提升經濟效率,同時慢慢降低地方政府財政問題與信貸泡沫的努力,算是中止了。目的就是「保增長」,而「保增長」為的又是「保就業」。李克強在接受外媒訪問時就明白說出:「從總體運行情況看,中國就業情況總體穩定。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穩增長根本上是為了保就業。」
而更深層的看,「保就業」的目的是在「保政權合法性」;這幾乎是鄧小平時代就立下的「默契」,以經濟成長換取政治控制,讓共產黨的統治得到支持。在中國的「財政國家隊」上場救援後,中國全年經濟成長率保7的問題應該不大,更該擔心的反而是財政國家隊上場的後遺症是否在控制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