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國200多年來,國會在三權分立的憲法架構中,掌控制定法律、制衡總統和對外宣戰的重要權力。然而自2008年以來,兩黨鬥爭導致黨意凌駕國會議員的自由意志,聯邦參議院及眾議院中,黨團幹部利用議事規則阻擋議員對法案提出修正,讓新進議員無法對熱門議案提出修正,眾議院委員會討論法案的次數10年來銳減近一半,本應制衡行政權的國會力量逐漸削弱,幾乎成為白宮的橡皮圖章。
2008年兩黨惡鬥加劇 國會自主蕩然無存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與美國調查媒體ProPublica指出,自2008年歐巴馬(Barack Obama)當選、2009年就職後,伴隨「茶黨運動」(Tea Party movement)興起,過往的兩黨協商默契消失,陷入惡鬥死結。「茶黨運動」是由美國民間保守派人士發起,在全國各地串聯、示威,反對歐巴馬的所有政策,成為當時美國社會不可忽視的反抗力量。
兩黨惡鬥從根本上改變了立法部門的運作方式,本該監督、制衡行政部門的國會變成白宮及政黨的橡皮圖章,在決定優先法案及政策時,國會自主蕩然無存,全以白宮馬首是瞻。以此次期中選舉最熱門的移民議題為例,過去5年來在國會針對移民政策的辯論僅有寥寥數日,沒有得到任何解決方案。在健保議題上,民主黨力保《平價健保法》(ACA,即歐巴馬健保),共和黨則誓言完全廢除,雙方無法達成共識,陷入僵局。
民主中的獨裁 國會領袖動用議事規則阻擋議員修改法案
《華盛頓郵報》與ProPublica分析過去10年來,參議院及眾議院的「唱名表決」(roll call voting)紀錄和委員會開會紀錄發現3點趨勢:
一、新進及較資淺的聯邦參議員參與熱門議題的機會較少,主因是參議院領袖限制了立法修正案的投票次數,並在共和黨參議院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時期創下歷史低點,不到所有唱名表決數量的20%,低於12年前的67%。
二、自從共和黨威斯康辛州聯邦眾議員萊恩(Paul D. Ryan)從2015年擔任議長以來,多次在程序委員會動用「封閉規則」(Closed Rules),也就是讓議案在審議過程中不接受修改或替代,除非委員會主席建議修改。過去2年來程序委員會動用「封閉規則」的次數創下歷史新高,共計58次,約是20年前的眾議院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動用次數的4倍。
三、兩院委員會開會討論法案的次數比往年還要少。2005年和2006年,眾議院委員會共開了449次法案會議,參議院委員會也有252次。但在2015年和2016年,數字分別下降至254次和69次,次數大幅銳減。代表委員會大部分都在處理人事任命等非法案相關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