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租稅手段運用宜謹慎
政府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台商回流、增加民間投資,這些都該作,但對原有該堅持的法規標準,不宜為特例放水:例如環保標準,當然不能為吸引台商回流而放寬降低,再如環評程序,業界一直要求改革,但也應以長期需求、通案考量作調整,不能為特殊目的(吸引台商回流)作針對性的放寬;這2年來,蔡政府為加速綠電建設,其實對許多環境的把關、標準、程序等,都作了許多不當的放寬、甚至是放水,未來將遺禍子孫。因此,政府要吸引台商回流,千萬不能以犧牲環境、生態等為代價。
對外勞的放寬問題,政府亦該謹慎評估,因為為回流台商放寬外勞引進規定,與政府希望吸引高附加價值、高技術的企業投資,顯然背道而馳,政府能否訂出可執行又能說服勞工團體的標準,推動放寬外勞機制?
而企業界多次反應的「租稅機制」,則應更審慎;業界要求的主要是類似川普的「租稅大赦」─對企業從海外匯回的獲利、資金,給予低稅率的優惠。不過,馬政府時期大降遺贈稅率,說吸引資金回台投資、促進經濟發展;但之後回流的資金卻大都進入股房市搞投機,對投資的助益效果近零。這次如果政府要以租稅大赦吸引台商資金回流,要如何確保資金從事投資而非投機、對租稅公平是否有負面影響等,是該好好評估、想清楚再決定。
供電疑慮是否能跨越成關鍵
不過,對吸引台商回流,蔡政府仍要解決一個在以跨越的難題:供電疑慮。這波吸引回流的台商,幾乎無一例外全是製造業,所有製造業生產必然要用電:而且往往越高科技用電可能越高。廠商投資設廠、遷移供應鏈,看的不是未來2、3年,可能要看未來10年;蔡政府的全面廢核不可能回頭,因此核電全廢除後,是否能有充裕的替代供電上來,坦白說,沒有人能打包票,因為全部計劃都延誤、且專業看都不夠踏實。
政府是否能說服台商供電無虞而回流,大概要頗費唇舌。不過,供電因素確實可能成為落實台商回流的「最後一哩路」,就看政府在不說謊、不吹牛的情況下,是否真能拿出什麼政策來說服業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