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選舉,「高雄」無疑地成為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我是在地25年的高雄人,縣市合併前屬鳳山市,前三志願高中,畢業於四中工科,並在高雄就職,希望透過本文章來探討高雄,以及想要解決的問題。
政黨話題、候選人政見、負債額…等,網路上已討論得轟轟烈烈。
這篇,我們不討論政黨與上述所提及之議題,我只希望高雄,這座我愛的城市,能夠更加美好。
首先,筆者想探討,很火熱的兩個詞「北漂」、「又老又窮」,還有案例分享與高雄人的情懷,以及對這城市未來的期盼。
文章開始與分享案例前,先做個開場。
有能力北漂南返的人才、在地已久的居民,可能在了解背後這些不公平條件下,還是一樣覺得政府無能,這點筆者非常認同,畢竟有壓力才會進步。
每個人的標準不同,1、20年了,建設變多、環境變好,但還是無法避免季風帶來的空汙,等不到一個像樣的竹科、內科、金融園區、重工業以外的產業…等,筆者也真心的期盼這個城市能快速地成長。
北部的孩子則因為城市發展快速,競爭也相對南部激烈,在這背景下成長的孩子,普遍較積極進取。
「北漂」,的確是一個要被解決的問題,但不應該是一個一直被放大、炒作的話題。
全世界不管哪個國家,人口本就自然地會往首都、科技園區、經貿園區或是產業重鎮聚集。
高雄,是一座壓力很大的城市,長久以來背負著重工業的命運,還有南北發展不均,但卻被人們賦予和首都、其他科技園區、經貿園區一樣的期盼。(可以借鏡,有世界鋼都之稱的「匹茲堡」 南北發展不均,也造成供應鏈上中下游廠商多集中在中北部,人才甚至會因地緣發展的關係,畢業後就留下(但追根究柢,也是因為高雄沒有他們的舞台)。
教育,是提升產業發展、人民素養的一條捷徑。
身處台灣的南端,曾為第二大城,卻只擁有四大四中的中山,與鄰近的成大。除了傳產,很少有中北部高薪的產業(因上述所提及的問題),而大部分的獲利也握在提早卡位的中老年人身上,年輕人相較於中北部很難有相關產業可以出頭天。
25~45歲活力較旺盛的市民,在握有極少資源、財富下,自然地,即使有再多的硬體建設,也很難帶動整個城市周邊的觀光、服務、藝術設計等產業發展。
在一個已經欠缺學術環境、又資源分配不均的城市,卻如此嚴苛地要求、責罵他。
可憐的高雄,在這樣的情境下,還得面對來自外界的謾罵與放大鏡,說我們「又老又窮」。
「又老又窮」,筆者有另一種解讀方式。
「老」: 訴說著南部人《守舊的心》,較不會跳脫傳統思維的框架去創新; 《刻苦耐勞》,認為努力一定會被看見,不像北部人勇於表達不滿,替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