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 筆者眼裡,高雄的窮不是低薪也不是負債,而是我們的《心》,是考試制度僵化了我們,又或是網路媒體限制了我們。
筆者生長在一個原高雄縣發展最好的城鎮,但也清楚明白這城市還有其他地方,有更多的城鄉差距。從年輕人到老年人,大家都努力生活著,各式各樣的生命經驗,孕育了整個社會發展。
電商、複合式百貨的崛起,造成商品同質性高的商圈衰退;新穎的早午餐、方便的外送服務,衝擊著傳統便當與小吃店…等。在時代快速的變遷下,順應時代潮流的會大放異彩,而無法跟上的,會漸漸沒落。
讓我們思考,是高雄淘汰了他們?還是,時代淘汰了他們?
而明明地處偏遠的餐廳,卻高朋滿座,連訂位都有困難;看似不起眼的小店、景點周邊卻車水馬龍。
再讓我們思考,是高雄扶植了他們?還是,時代扶植了他們?
現實是殘酷的,汰弱換強,高雄需要彼此多一點的關懷、互助合作找到一條生路,多看看成功的案例、瞭解趨勢,或是多與他人分享…等,這城市需要的不是誇大渲染的詞彙或是激進的謾罵。
長大後才知道,大人們的世界有多噁心,為了利益與焦點,不擇手段、毫不諱言。
在筆者眼裡的「老」與「窮」下,間接地,也許多少影響城市發展。
以下為筆者的親身經歷,也許這不是個案,分享後,希望我們能共同解決,讓這個城市進步
《案例1 - 攜手改善不公平的環境》
在說明案例一之前,可能得先證實一個問題,高雄的確沒有像中北部那麼多類型的科技業、金融業等天花板本身比較高的產業,故也很難留下年輕的菁英人才或是迎接返鄉的遊子。
那,在家鄉工作的新鮮人、年輕人,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筆者在一間中小型公司,很常因為工作需要與不同部門主管討論,會看到面試人員的表格放在桌上,而最令我好奇的是,他們所填的《期望薪資》。
不管任何職位,行政職到需要較多專業能力的職位,看到的數字,不外乎是24K、26K、28K,鮮少有30K以上的。
這不禁讓我思索,你大學四年所學,只值這樣嗎?公司還沒決定要給你多少之前,就已自我貶低了價值,讓公司認為這樣的薪資就能聘用到他們要用的員工。
善用網路平台,讓市場機制去動搖中小型公司。筆者的公司在《天眼通》、PTT評價不好,而因為形象的關係,徵才也變得困難,也曾被同仁投訴過勞工局,才有今天勞動節補假、遵守勞基法的情況,公司也開始著手改變形象。
結論: 清楚自己的價值,勿貶低自己,多方求職,加速市場機制的汰換。
《案例2 - 對自己有信心、多嘗試與改變》
筆者也有返鄉工作的朋友-小明(四中工科),但小明怕自己大學時沒有學好專業能力,得先磨練自己,故面試了第一間公司就去上班了,起薪不到25K,常聽到小明說公司、同事還不錯,就薪水少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