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十周年之際,大家不免再度問:為何事前無人可預知?其實經濟學家的職責並不在於精準預測系統何時崩壞,而是要對風險提出警告,並協助規畫避免系統失靈的設計。
今年正值金融海嘯發生十周週年,各界不免再度檢視事件發生的成因,與為何無人可事先預知,以期發揮以古鑑今之效。鑽研預測系統的牛津大學數學博士奧瑞爾(David Orrell)認為,從幾位重量級學者專家在海嘯發生迄今所發表的觀點看來,要事前精準預測風暴何時來臨、影響程度多大,恐怕還是個“mission impossible”。
例如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認為,當代風險管理模型所納入的資料通常只涵蓋過去二十年,但那時正是風和日麗的「大平穩時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魯卡斯(Robert Lucas)認為,海嘯前的預測模型並沒有納入危機發生的相關條件,使模擬(simulations)結果無法保證沒有危機發生;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亦指出幾乎所有總體經濟學家(包括較注意非理性行為與較不重視模型內部一致性者)都未預測到危機。
若將這些拗口文字改以較大眾化的氣象預測語言來說,就是有太陽的好天氣太久了,讓人看不到風暴來臨;抑或天氣預報是在沒有風暴發生的條件下所做的;無法精準預測危機爆發,與英國氣象局未預測到一九八七年的大颶風類似,僅是觀察失靈,而非基本概念有誤。
監管體系官員的看法也大同小異,像是英國央行資深經理卡帕迪亞(Sujit Kapadia)在二○一二年英國女皇伊莉莎白(Queen Elizabeth II)再訪倫敦政經學院時,對四年前女皇來訪時提問的「為何沒人看見金融海嘯到來?」所做的回覆:人們以為市場有效率,遂不需要管制……,卻沒有體會到金融體系內在關聯的複雜度甚高。又或是前英國財政部官員麥克弗爾森(Nick Macpherson)所稱,未能看到危機形成乃知識分子集體失誤。兩位官員的看法都指向沒能預見金融海嘯來到是所有人的共業。
專家學者對無法精準預測危機降臨,或有各種卸責理由。但誠如心理學家出身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所言,金融界有些人自認是專家,說話也像專家,實際上卻不比丟飛鏢的猴子強,只因眾人是處在一個非常複雜、極難預測的世界。
所以經濟學家的職責並不在於精準預測系統何時崩壞,而應像工程師或醫生般,對風險提出警告,並協助規畫避免系統失靈的設計,以及對問題一旦發生時,該如何處理有所認知,對利益衝突、違反專業倫理等疏忽有所警覺。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654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