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中國鎖定台灣的「三高人才」─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挖角,而且「成果斐然」。其實,回頭看過去幾年,台灣人才早已持續流失中;往後看未來幾年,坦白說,看不出有止血可能,台灣人才還是會持續流失。
幾年前,台灣幾位著名的大學教授前往中國任職授課,曾引起社會的關注與熱議,但正如台灣大部份的問題一樣,新聞熱潮過了就算,沒多少人再關心理會。現在則是流失者未必為全國聞名的「名師」,但以數量而言卻不少。單以中國廣州的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而言,去年至今就吸引了42名、且大多為中壯年的國內博士前往任教,占該學院師資的7%。
從整體大環境看,台灣高學歷的大專院校師資流失,似乎是「理所當然」。國內少子化的衝擊在這幾年發酵,而且尚未到高峰,過去大幅擴充到169所大專院校產生對師資的需求,其實正持續下降中。公立學校僧多粥少,私校招不到足夠學生,員額減少中,同時為降低成本,大量聘用兼職教師。根據高教工會估計,國內大專院校純粹兼課的教師超過8千人次。
而台灣普遍的低薪化亦屬致命;兼職教師年薪不到50萬,對岸祭出超過百萬年薪的待遇,吸引力當然夠;即使薪資較高又堪稱穩定的公立學校,對岸同樣得拿得出更高的薪資來挖角。但私校是不願花也沒能力,公立學校也受限政府財政及制度,要大幅提高待遇以留住人才,難。未來類似的人才流失是還看不到止血的可能。
類似人才被挖角,也同時發生在科技產業、醫療等領域,而且不僅於流失到中國,連東南亞國家也聞台灣「價廉物美」的人才香而來,平均所得是台灣2倍多的星國固然以高薪挖角進逼,連所得低於台灣的馬來西亞等國家,都能以倍數薪資挖角台灣醫療人才。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全球競爭力評比中,台灣人才總是名列前茅─正面看是台灣人才好、排名前;但IMD是以企業角度看評比,因此這也代表台灣人才「性價比(C/P值)」高─簡單講就是廉價,其薪資並未反應真正該有的市場價值─中國科技業者紛紛大舉來台徵才,且不諱言台灣人才「價廉物美」即足為明證。
4年前,中研院長翁啟惠就曾聯合國內各界代表發表「人才宣言」,希望從法令、制度、環境、薪資等多方面著手,改善內部環境,讓台灣對高階人才更具吸引力,如此「我們的人才才不會流失,外面的人才才肯進來」。4年過了,顯然台灣高階人力流失情況毫無改善,而對國外高階人力來台工作的「不友善」程度則依然如故。
當然,退一步想,台灣高階人力有海外需求,總比繼續在台領低薪、當兼職來得好。但就整體國家而言,在這個知識經濟與創新經濟時代,高階人才「入不敷出」、持續流失,最後必然會導致整體社會與經濟、產業、甚至文化與創意的下滑。政府、企業及民間如不能體認及正視並解決此問題,台灣恐怕只能日漸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