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經濟南向政策因為與市場拉力對做拔河,失敗並不意外。但未來的「新」南向政策,卻因為環境改變,很可能可與市場力量順勢而行,在借力使力下獲得較大的成效。
第一個改變是「世界工廠」的重心迅速從中國向東南亞及印度移轉,而這些區域的國家也積極的想要接下世界工廠的棒子。這對眾多依舊「逐生產成本而居」的傳統台商而言,不用政策也會加速向南。
第二個是世界工廠的身份加速了南方國家中產階級的興起,因此世界市場的機會也隨之出現。東南亞各國的一個特徵是發展極不平均;最大城市的人口動輒五百、一千萬,而且人均消費力更是全國平均的數倍。例如印尼全國人均所得大約美金3500上下,但擁有千萬人口的雅加達卻已超過一萬美金,其他各國的情況也都類似。這樣龐大中產階級的消費力,也是未來南向政策或可順勢而成的原因。第四個條件是台灣的內部共識。近年無論是因為對中國崛起的戒心,或是來自東南亞新住民的濃度增加,台灣社會對於東南亞的了解及接納程度大幅改變,提供了這個政策內部的支持基礎。
這些條件雖然有利於南向政策,但最後是否真能成功,還是取決於以下的關鍵。
第一是「用心瞭解」。這個馬步有些虛幻,但卻很重要。我常常在各種場合談論東南亞的重要性,卻發現即便具有專業背景的聽眾,對於東南亞的認識仍極其淺薄。很多對日本地名倒背如流的台灣人,卻不知道印尼第二大城是泗水,或是菲律賓第二大城市是宿霧,對印度的了解瞭就更不用說。不瞭解就很容易犯下前述「用台北看天下」的錯誤。
第二是「誠心來往」。南向政策的目的,是真心合作抑或只是為了迴避中國的假好心,接受國絕對可以辨別。過去幾次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對方感受不到台灣的真心,只看到他們是兩岸對抗裡的棋子。我們要改變對方心態,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態。交朋友要「真心誠意」。
第三是「以同理心推動合作」。對於許多經濟、文化等援助合作,必須考量對方需求,至少也要互利雙贏。例如日本政府在泰國設立工業大學,一方面為泰國提升製造業高階人力,他方面也為自己在泰國的汽車產業培訓人才,甚至還可以解決國內大專院校教師過剩的問題。這才是典型的三贏安排。反觀我國,過去給對方的感覺可能就是付出不夠,只想獲益。例如這幾年駐外官員受指示全力推動與南方各國的FTA。但FTA真是對方所需嗎?姑且不論北京的反對,各國都知道FTA降關稅,對出口競爭力極強的台灣當然有利,但對他們的意義何在?難道台灣能提供的互動及合作真的只有進出口及投資?別忘了,這幾年台日關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不是貿易投資或科技互動,而是311大地震台灣伸出的援手。瞭解對方需求,而不是一味推銷我方企圖,也很關鍵。
最後是「畫出主軸,用心做好」。這些南方國家無論人口或領域都是大國。菲律賓人口超過一億,越南也即將邁入,印尼與印度更不用說。台灣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再強,若無法集中火力(項目、國家、城市)用力做好,投入的資源就會像滄海一鱗般消失無蹤。又目標集中後要配合資源投入,才能維持前進的力量。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