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中國大舉滲透美國獲取政經利益」早非新聞,但中國究竟如何滲透,目的又是什麼?包括法蘭西斯・福山、戴雅門、葛來儀、黎安友、沈大偉、裴敏欣等32位專家,29日聯名發表重量級報告《中國影響力與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惕》,以213頁的篇幅仔細回應這個大哉問。該報告第一、第二章詳細說明中國半世紀來如何滲透美國國會與地方政府,希望獲取藉此獲取利益、並且阻斷對台灣的支持。
從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以來,中國政府便不斷試圖影響美國國會,但中美之間的交往總是以犧牲更重要的利益作為代價,美國國會對此通常比白宮更為謹慎。像是1979年《台灣關係法》通過期間,或者是1989年中國鎮壓天安門廣場時,美國國會都積極抵制白宮,努力將美國的政策導向中美當局所不希望的方向。儘管近年來美國國會的角色轉趨消極,然而對於政府預算、立法、任命高級官員的控制權,使得美國國會不僅對於形塑美中政策至關重要,也使其成為中國意圖施加影響的首要目標。
過去每當美國政府倡議與中國交往,若是犧牲了與台灣的良好關係、與西藏流亡政府的互動,或者影響到美國對人權的支持,美國國會往往會站出來扮演煞車的角色。在川普總統2017年入主白宮,並且開始巴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美國國會卻採取了觀望態度。不過當川普與習近平合作的熱情開始冷卻,美國政府也不再尋求與中國交往的新作法,局面開始有所不同。
川普時代,美國全面重估美中關係
美國國會重新評估了美中政策,這也是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半世紀來,最重要的一次,白宮則越來越懷疑與習近平與順利合作的前景。美國政府與國會雙雙提出一系列的新作法,這也意味著美中關係正在迅速轉變。這個變化不單單是來自國會(而且獲得兩黨的強烈支持),也來自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五角大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財政部、甚至是國務院。
隨著美國不再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象徵一場巨變的一系列新政策開始出現。針對中國的軍事威脅與中國在美國境內增強影響力的行動,美國國會通過了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強化了美國的防衛能力;國會也通過了2018年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FIRMMA),授權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擴大對中國的直接投資監管。
與此同時,美國的國會議員也開始強烈反對中國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非互惠行為,像是利用中國公司的兼併與收購手段獲得敏感的高科技。對於北京在南海的擴張與軍事化,對台灣的持續迫害、反對美國支持這個島嶼,還有習近平簽署的「一帶一路」倡議可能帶來掠奪性借貸,美國國會也都高度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