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各地的「原地方派系」雖然已經都式微了,可是經由各個「太陽」出馬敦促參戰,吳主席再到各縣市勸出尚未被動員的,就這樣一片片完成拼圖,然後能發揮桶箍的功能——木片不到齊,怎麼「箍」得起來?
但即使所有舊派系、新山頭都整合了,國民黨仍然不是民進黨的對手,此所以各項民調在9月底以前都只是「拉近差距」,有優勢的選區也只是「些微領先」而已。但是隨後韓流爆發了,大家應該記得,韓國瑜沒把握的是「空軍如何轉為陸軍」,陳其邁自始至終「對高雄有信心」就是自恃有陸軍,但結果卻是土崩式大勝/大敗。各選區能夠讓空氣票落實到票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民黨的「陸軍」已經整合,並且能夠存在於各個角落,發揮催票入櫃的功能。這可由韓國瑜大勝,而柯文哲險勝得到旁證——柯文哲沒有「陸軍」,如果有,應該可以贏得舒坦些。
回頭再來看「無主席」,他真的不存在嗎?別的不說,把韓國瑜這樣一位不受拘束角色派去高雄,哪裡是我們以前認識的吳敦義作風?還有新竹縣,他排除全民調,然後完全承擔勝敗責任,又哪裡是以前認識的吳敦義作風?
當然,這些都只是「環境證據」,而非「直接證據」,因為沒有人能覘探他的心底。往後只有看他能不能再讓國民黨贏一次總統大選,提醒一下,2008年的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空前勝利,正好是吳敦義擔任秘書長,當時因為有馬英九旋風,大家同樣覺得是「無秘書長」。(*2008年立委選舉,民進黨只得27席;總統大選馬英九得票迄今空前)
『很多朋友反應「兵法看選舉」系列怎麼沒做個總結?且以本篇聊做結尾』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為(孫子兵法看選戰之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