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揭曉,由東歐國家白俄羅斯記者、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膺此殊榮,獨得8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20萬元)獎金,得獎理由是「她有如複音音樂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for her polyphonic writings, a monument to suffering and courage in our time)
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主任祕書戴紐斯(Sara Danius)指出,亞歷塞維奇花了將近40年來研究前蘇聯時期的人民生活,但她的作品並不只是歷史記載,而是具有「永恆的特質」,猶如「靈魂的探測描繪」。
戴紐斯說:「亞歷塞維奇藉由極為獨特的寫作方法──經過縝密安排的人類聲音拼貼,讓我們對於一整個時代的理解更加深化……她開創出一個新的文類,超越了新聞報導的格式。」
Interview with Permanent Secretary Sara Danius #NobelPrize http://t.co/hV3If3pzX4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8, 2015
歷來第一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記者
亞歷塞維奇是歷來第一位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記者,她現年67歲,出生於烏克蘭小鎮伊瓦諾福蘭基夫斯克(Ivano-Frankivsk),但是在白俄羅斯長大成人。亞歷塞維奇的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兩人都是老師。
除了是歐洲最傑出的調查報導記者之一,亞歷塞維奇也是散文家,甚至還是鳥類學家。台灣曾經出版她的調查報導作品《車諾比的悲鳴》(Voices from Chernobyl)中譯本,書中訪問了上百位受到車諾比核災影響的人,以獨白的方式呈現,透露出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當中。
如何處理獎金?為自己買到自由
接到獲獎喜訊時,亞歷塞維奇正在家中做家事、燙衣服。後來她接受瑞典電視台(SVT)專訪,表示自己的感受有一點複雜,「我立刻想起蒲寧(Ivan Bunin,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1958年得主)這些偉大的俄羅斯作家。另一方面,這既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也是一種很困擾的感覺。
記者問她會如何處理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她說:「我只會做一件事:為我自己買到自由。我寫一本書要花很長的時間,短則5年,長則10年。我現在有2個新書的構想,因此很高興能夠擁有創作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