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在《小說的方法》中提到,史柯拉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引用托爾斯泰的日記指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自動化作用吞噬了物、衣服、家具、妻子和戰爭的恐怖。為了恢復生活的感覺,為了感受物的存在,為了使石頭像石頭,藝術才存在。藝術的目的並不是認識、了解,而是使人來感受事物使之清楚可見(明視)。藝術的手法是把物從自動的狀態下抽取的陌生化手法,是把知覺難度加大、過程拉長的一種晦澀難懂的手法。」
在義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小教堂(Cappella degli Scrovegni)中,佈滿每面牆、由喬托工作室繪製的福音故事裡一幅《三王來朝(Epiphany)》(見下圖)中,喬托便高明地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法,讓觀者透過畫中的配角(提供陌生作用的人物)看見事件,使一段人們習以為常的故事,充滿新的質地。
畫中描繪,三個東方的賢士拜訪剛出生的耶穌。畫面左邊兩匹賢士們的坐騎,正不尋常地興奮,慌張的侍從必須緊緊抓住,仿佛這些動物本能地感受到聖嬰美好的性情,也想與之親近。於是觀者不只用自己的眼睛看三賢士正拜訪聖嬰,還透過那幾匹馬,看到整個拜訪過程以及被拜訪的聖嬰。相對於馬的躁動,祝聖的三位賢士以及在聖母懷抱中的聖嬰,在觀者眼裡充滿沈靜莊嚴。圖像上方畫過天際的火紅彗星,喚起觀者初次看見彗星的難以言喻情緒,我們彷彿體會到三賢士面對獨一無二的偉大事件時,出於本能的狂喜、敬畏與讚嘆。
不過喬托對「陌生化」的使用,似乎沒有受到當時藝術家重視。後來的文藝復興大師,縱然在人體的掌握、空間的繪製、甚至用色方面,大大超越喬托,卻不使用「陌生化」的筆法。比如拉斐爾描繪相同主題的畫(見下圖),他也與喬托一樣,畫了賢士們的侍從與坐騎。但除了主角人物,這些配角人物沒有明顯的情緒、沒有鮮明的個性,也就沒有使觀者從更多層次,重新體驗三賢士的拜訪故事。
再舉另一個例子,同一系列的福音繪畫中一幅著名的《受難(Crucifixion)》。在喬托之前,藝術家大多依據「神聖典型」呈現這個主題,這樣的形式著重講述事件,以教導廣大不識字的信眾。
喬托對同一主題的處理方式(如下圖),雖然使用與神聖典型一樣的出場人物,卻再一次顯露其精湛的陌生化手法。圖畫的主角是受苦的耶穌,但卻是畫中其他人物的神情與行為,使我們體會到整個事件的恐怖與淒苦,以及與現實相較,十字架上耶穌所散發的精神質地。
圖畫左下方,觀者見到望著受折磨的兒子、幾乎昏厥的瑪麗亞,以及仿佛希望能讓耶穌少受一些苦的抹大拉的瑪莉亞充滿感情的舉動。觀者意識到耶穌對這些人的意義,體會到他們的感情。圖畫上方是急急趕來的天使,有的痛苦拉扯衣服、有的遞上水想減輕苦難。天使們是圖畫裡最毫無保留表達感受的角色,觀者仿佛聽到它們的哭聲,替壓抑的人類表達了巨大哀傷。同時右下方卻是執行釘刑的羅馬士兵,絲毫不知自己做了什麼,為了搶耶穌褪下的華服,幾乎拔刀相向,幾名觀刑民眾則漠不關心,使觀者直接感受到人類社會的殘酷與冷漠,以及圖畫中央耶穌雖然身受酷刑卻仍然心存寬恕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