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遠的影響或許在於「東奧正名」公投案的否決。嚴格來說,這一次的正名運動並非由政府發起,而是否應以運動員的可能權益為代價,進行國家定位的確認也存在爭辯的空間。但在對外關係領域,我們無法期待大多數的外交政策分析家會做出這麼細膩的判讀,東奧正名所釋出最直接的訊息就是:在台灣的人民,想要以一個新的名稱參與國際事務。簡單來說,這個公投案的結果,很可能成為改變台海現狀的一個引爆點。當然,台海現狀是動態的,蔡英文政府所主張的「維持現狀」充其量只能說是小國領導者的主觀期待,在國際強權政治的現實下,在美中台三方錯綜複雜的關係中,現狀的定義並非台灣說了算。事實上,從美方的角度觀察,要不要維持現狀,現任的川普政府與前一任的歐巴馬政府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場。
2016年12月,歐巴馬總統在卸任前的白宮記者會上,罕見地針對台灣問題發言,而這發言事實上也總結歐巴馬政府八年執政的台海立場,歐巴馬總統表示:「基本上是中國和美國之間,及與台灣在某種程度上,都有長期以來的共識,就是不改變現狀,台灣和中國大陸採行不同的運作方式,中國視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但中國也承認,必須將台灣視為自有一套發展方式的實體來接觸交往。」由此可以看出,民主黨的歐巴馬政府可以視為是兩岸現狀的維護者。但這樣的立場並未被川普政府所承繼,從當選就職前與蔡英文總統的越洋談話,質疑「一個中國政策」是否束縛美國的國家利益,到簽署允諾台美軍艦互訪、開放各層次的政府官員交流等,這一系列的動作顯然並非要維持台海的現狀,直白地說,川普政府(特別是美國國會)積極地想要改變台海的現狀。從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觀點來看,川普一連串的動作當然是出於美國優先下國家利益的考量,但夾雜在美中霸權爭奪下的小國台灣,否決了東奧正名的公投案,是否要解讀成台灣在美中爭霸中,更懼憚於中國的威嚇,因此將更遠離華盛頓,而更親近於北京,這可能會困頓台灣外交當局持續一段時間。
平心而論,一場地方層次的選舉,最關鍵的影響主要仍來自於內政因素。但對於像台灣這樣的蕞爾小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更高達100%,台灣實無法忽略外在因素對於台灣整體發展的影響。我們當然無法決定對手國的決策者要如何解讀台灣選舉的結果,但我們應該盡己所能,掌握各種外在情勢的可能變遷,也必須要謹慎地行動或表態,避免對手國誤判與誤讀。
自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美日中三國的交鋒已經讓台海情勢產生質變,台灣的整體選民或許無法清楚指認出癥結所在,但這也是國家領導者必須承擔的責任,依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在今(2018)年五月蔡英文總統執政兩周年所公布的民調來看,滿意蔡英文總統兩岸表現的有37.6%,不滿意的高達56.0%,而在外交表現上滿意的有39.0%,不滿意的也高達53.5%,對外戰略的模糊很可能也是地方大選挫敗的原因之一,這對於自我標榜「最會溝通」的蔡英文政府而言,如何在僅剩的任期中重新獲得人民的信賴,無異是一大挑戰。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