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滿目瘡痍的家鄉,施密特進入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攻讀經濟學,加入左派的社會民主黨(SPD),從學生組織、學生運動起家,逐漸踏上從政之路。大學畢業之後,施密特先在漢堡市政府工作,1953年當選西德國會下議院「聯邦議院」(Bundestag)議員,很快就以犀利敢言的風格贏得「名嘴施密特」(Schmidt-Schnauze)的稱號。
漢堡洪災勇於任事 一役成名
但是這位嶄露頭角的國會議員,居然覺得國會難以施展身手,在1962年棄選議員,重返漢堡家鄉擔任市政公職。就在這一年2月中旬,漢堡豪雨成災,北海海水倒灌市區,造成347人罹難的慘劇。當時市長出差外地,施密特二話不說,一肩扛起救災重任,搶救了1000多位市民的生命,也打響他在德國政壇的「實行者」(Macher)名號。
1965年,施密特重返聯邦議院,擔任SPD黨鞭,仕途蒸蒸日上。1969年,他被布蘭特(Willy Brandt)總理延攬入閣,擔任國防部長,對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做了許多興革。1972年,他轉任經濟與財政部長,後來專任財政部長,促成歐洲貨幣對美元匯率浮動,應對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
在政壇風暴中接下重任
1974年,西德政壇大地震,布蘭特總理的親信紀堯姆(Günter Guillaume)被揭露是東德間諜,遭到逮捕,布蘭特本人引咎辭職。施密特在5月16日接下總理大位,邁入從政生涯的黃金時期。
8年總理任內,施密特以嚴明的財政紀律應對石油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雖然領導的是左派政府,卻不惜大幅削減公共開支。他與時任法國總統的季斯卡(Valéry Giscard d'Estaing)雖然一左一右,但是兩人相知莫逆,聯手推動「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對於後來歐元的誕生居功厥偉,也讓德國逐漸擺脫納粹汙名。
在外交場上,施密特的工作同樣艱鉅。1979年蘇聯紅軍入侵阿富汗,美國決定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施密特雖然並不贊同,但仍勉為其難加入抵制陣營。北約(NATO)為了對抗蘇聯的SS-20核子飛彈,決定在歐洲部署潘興2型(Pershing)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儘管SPD黨內反對聲浪高漲,施密特仍同意配合。
另一方面,施密特努力降低克里姆林宮的敵意,有時甚至不惜華府唱反調。他對缺乏國際議題經驗的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相當鄙夷,對於卡特的繼任者、不惜與蘇聯開戰的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則是滿懷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