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周四理監事會後的記者會中,對增加經濟動能的建議中,有一項是「提升勞動力有助經濟成長-延後退休年齡以提升勞動力」。這個建議很有意思、但也潛藏一些吊詭,從總體、個體,或甚至不同世代的觀點看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
央行指出,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衝擊勞動市場,將危及經濟永續成長。台灣已經成為一個「晚進、早退」之勞動市場型態─年輕人較過去更晚進入勞動市場,成年人提早退休,去年平均退休年齡為57.8歲,比美國的65歲、英國的63.7歲、德國62.1歲、甚至日本的69.1歲都早,因此認為政府宜推動延後退休年齡等相關政策,以提升勞參率,減緩勞動力不足之負面效應。
一個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除了資本投資增加、技術進步帶來的產出增長外,另外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勞動力的增加。中國、印度等仍享有人口紅利的國家,經濟成長重要來源之一就是勞動力的增加,學者估計中國30年來改革開放後的快速成長,大概有3成多是來自人口紅利。
而對歐美、日先進國家及台灣、星、韓而言,則因為人口結構老化而要面對另外一種經濟與社會問題:總體面而言是經濟體工作生產者減少、需要被撫養者增加;個別看各種年金與社會福利制度,則是領取年金、拿錢者增加而繳費者減少,年金財政失衡。不論由總體或個體眼光看,這都是無法永續的情況。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幾乎所有先進國家是把法定退休年齡、請領年金時間延後。
甚至如中國這種仍享有人口紅利,但快速老化的國家,都已研擬延後退休年齡,因為中國目前堪稱全球退休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
因此,央行提出的「延後退休年齡」,確實可以用更多勞動力支撐經濟,避免台灣掉入生產者少被撫養者眾、繳費者少拿錢者多的困境。
但在需求不足、投資減少、就業機會增加有限情況下,延後退休年齡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尋找工作困難。大部份國家的年輕人失業率都是平均失業率的一倍以上,部份原因是青年轉換工作問題,更主要的因素則是就業機會不足消化新增勞動力。像希臘、西班牙這種失業率25%左右的國家,青年失業率超過50%;台灣失業率不到4%,但青年失業率超過13%。
那些就業市場的「前輩們」紛紛延後退休,代表的就是就業機會的釋放速度變慢,對青年而言大概就不會是什麼好事了。而對那些被迫延後退休的勞工而言,也不是什麼歡喜的事。國內五年級生就碰到請領退休年金年齡延後,都要到65歲才能領到全額年金;而年紀大一點者,有些運氣好就趕上60歲就可領全額年金。對不同世代者而言,大概也是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