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晴時雨的冬日,即將告別2015年。回顧這一年,台灣環境出現危機、也看見轉機。缺水、空污、土地濫徵、保護區解編、農地消失、法令向非法退讓等等環境風險,都將延續到2016年且持續擺盪。環境是永續之母,有好環境、才有好經濟、也才有好生活,而台灣值得我們更加努力,去贏得更好的未來。
一、十年大旱,缺水風險迫在眉稍
今年的頭號環境危機,是從2014年10月到2015年5月持續八個月的大旱,缺水讓民生、工業、農業都受到衝擊,同時讓我們看清事實,在氣候變遷下台灣已經不是我們所熟知年年可以下2500毫米雨量的國家,去年就只下1643毫米。
即使正常雨量的年份,也因為水庫淤積嚴重而蓄水量減少。而隨著人口往都市集中、工業成長,預估15年後台灣每日用水還要比現在多138萬噸,水要從哪裏來?
所幸大家已經看到這個危機,過去被視為禁忌的水價調整議題,終於開始有了討論空間。另一個轉機是12月14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有機會再拉出另一個供水系統,以補天然水源的不足。一方面擴大廢水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大家積極節約用水,才能在氣候變遷下永保台灣水資源的未來。
二、空污與能源的糾葛
第二個環境危機當屬空氣污染。入秋以來幾波境內、境外空污,讓細懸浮微粒PM2.5預報輕易就超過每立方公尺71微克的紫爆,而多數污染濃度高的地區都在中南部,長久累積的怒氣促成12月26日在台北的反空污大遊行。
環保署在2012年8月立法管制PM2.5時,立下2020年改善到年平均每立方公尺15微克的目標。如今四年過去了,2014年是23.5微克,只比前一年進步0.5微克,以這種牛步化的進展,四年後能不能達到目標是一個大問號。
而所幸還看到政府、立法院、民間持續努力著,今年終於突破過去16年空污總量管制無法施行的困境,6月環保署公告「高屏地區空污總量管制計劃」,經濟部也同意協助工廠在未來三年各項污染物減量5%。同時8月行政院核定國內第一個院版級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各項法令也逐步改善中。
然而,空污減量與能源息息相關,民間要求廢除燃煤發電的聲浪愈來愈高,但政府的回應等於斷然回絕。今年6月宣告「雲林縣禁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無效,經濟部能源局最新版的「能源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中,20年後化石能源發電還高達78.7%。看來,空污與能源的戰爭還將持續在往後數年上演。
三、農地非法工廠就地合法,法令退讓到何時?
非法工廠長期在農地上生產,廢水、空污沒有管理,造成緊鄰農地作物的污染威脅,經年累月已經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經濟部於是修法為自己及非法工廠解套,推動一系列「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經營」方案,卻是一退再退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