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生完小孩一定要坐月子嗎?古老「產翁」習俗破除迷思,沒坐過月子就稱不上男人

2016-01-18 09:30

? 人氣

老婆大人幫我生了兩個白白胖胖的男嬰,兩次「坐月子」都在酷暑難耐的七、八月之間,不可謂不辛苦。尤其在臺灣坐月子有不少禁忌,例如,坐月子不能洗頭、不能吹風、不能喝涼水及吃涼性食物等等,所以坐月子讓老婆吃足了苦頭,最後連洗個頭也必須偷偷摸摸,以免我母親看到會碎碎唸個沒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抵很多人的觀念都來自前人的傳說,尤其一句:「不坐月子,別看現在沒事,以後就知道了!」讓產婦不得不從—深怕得了所謂的「月子病」,到了年紀大了之後,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依據中醫師陳潮宗先生的考證,「坐月子」的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禮記》的〈內則〉篇,稱之為「月內」,見諸文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我相信其流傳的時間應該還要更久。依照社會學的觀點,這是屬於產後必須有的儀式行為,是協助產婦順利渡過人生的轉折,正因為嬰兒的出生讓生活有所改變,從人妻變人母,從外人到家人,「坐月子」的儀式可使產婦有較高的地位,使周邊的人願意為她付出,產婦也趁此機會發洩累積不平的情緒,消除長期的積勞。

為何到後來產生了那麼多禁忌?以醫師的角度來看,可能是以前醫療照顧不足,造成嬰兒或產婦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造就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例如,孕婦在生產後可能因為消毒工作沒有做好,細菌進入骨盆腔而導致發炎,出現發燒的症狀,但由於古時候並沒有「細菌感染」的概念,所以會以為產婦是得了「傷風」或者「受涼」。為了避免前述狀況發生,便要求她們最好能足不出戶,不要洗頭、碰水,以及吃涼性食物。

「坐月子」的種種禁忌,並沒有因為現今醫療進步而有相當的修正,它仍是非常重要,甚至還帶著些許「迷信」的觀念。相對於西方社會在產婦分娩以後,護士往往就會提供冷飲以消除其生產過程的疲累並補充水分,而且在生產當天產婦就被允許洗澡,甚至會被逼著下床運動,真是大相逕庭。

西方社會對產婦這樣的對待,是因為剛分娩完這時體內血液處於容易凝固的狀態,長時間「脫水」與「靜臥不動」可能會產生下肢靜脈血栓,如果血栓不幸隨著血液流到肺部,甚至會導致「肺栓塞」猝死,難以搶救。本人就曾經替兩位有上述病況的產婦裝上葉克膜「續命」,雖然救活了,過程卻十分艱辛。

所謂「old habits die hard」,要現今臺灣的社會全盤接受西方社會「產後照顧」的觀念,是有些困難,但為了搶救日漸低迷的生育率,我覺得政府應該除了讓產婦有坐月子假外,也要讓她們的丈夫有「產翁假」。

「產翁」源自一種原始習俗,人類學或民族學的研究中發現,有些部族在妻子生產期間,其丈夫會模擬妻子分娩、或在分娩後裝扮成產婦抱子,代替妻子「坐月子」,而真正的產婦則出外幹活,並且為臥床「坐月子」的丈夫準備飲食,這樣的丈夫被叫做「產翁」。中研院院士李亦園教授所著的〈說儀式〉一文中,在談到「生命禮儀」這部分時,便以巴西印地安男人為例,有如下的解說:

「其目的(指「產翁」這個習俗)是幫助印地安男人容易通過『為人父』的階段,使之成為健全的有責任義務的社會中堅。他們實際藉著坐月子不能與他人接觸,要遵守許多禁忌一段時間,象徵前此沒有子嗣的階段可以因為這段特殊『空白』的時間,與以後有子嗣、有責任的階段間隔開來,比喻一種新階段的開始。」

有「產翁」習俗的不只巴西印地安人,中國的少數民族,如僮族、傣族,法國與西班牙交界的巴斯克人(Basque),都有類似的傳統。有人認為這是母系社會殘留的象徵,而這種現象也對中國女性「坐月子」習俗的重要性,打上了一個大問號!

我對男人陪老婆「坐月子」是很贊同的,這樣至少能增加夫妻、父子與母子之間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此舉或許可以增加生育率,以拯救臺灣社會日漸高齡化的問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寸文創出版《暗黑醫療史》(原文標題:產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