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有些人可能聽過「敏捷式開發」,這個方法常應用在新服務或新產品的設計上,利用較短的開發流程循環、可以不斷修正產品;現在也有人提出把這樣的想法用在人生規劃上,來聽聽前輩實際應用的例子!
今天在Agile Me的活動中分享了《人生的敏捷思維》這個主題,在破題時我說了下面這段話:
「當我們愈深入理解敏捷,你會發現敏捷所強調的精神跟從小到大學過的那些大道理都是一致的,要學會分辨輕重緩急,重要的事優先做;接受變化與不確定性,勇於犯錯與嘗試,並在錯誤中成長;圍繞著價值與目標來做事,別搞混了手段與目的…」
坦白說,很多敏捷提到的觀念,你從小到大多數都學過,只是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鳥事太多,讓我們漸漸懷疑起古聖先賢說的話,實際上,當我走過這10多年,我也曾懷疑過這些話到現代是否適用,但經過這幾年的經歷,我確信這些觀念仍是對的。
第一個故事:關於風險與價值
這是在約莫2011年左右,公司準備進軍雲端市場的前後,我們內部在討論要採取什麼策略時的一段故事。ERP公司面臨SaaS服務的挑戰,這個議題在2011年時其實炒得很火熱了,大家都認為該做,但對於如何做,投多少資源做還沒什麼譜,在會議時,一位老闆畫了下面這張圖:
他認為,SaaS是存在很高價值的,但也伴隨著高度風險,而風險的來源主要則是因為不確定性太大,對技術、對服務方式、對市場的陌生,是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而隨著市場愈來愈明朗,不確定性也會快速降低,但那時或許市場已經非常競爭了,能獲得的效益也會快速下降。
若我們有辦法以更快的速度降低不確定性,承擔一部分的風險,我們才有機會獲取比競爭對手更大的效益,成為市場的贏家。這段話沒有任何人反駁,因為怎麼聽都是對的,問題是如何做到?
當時我們做了多數大公司會採取的行動,就是透過收集資訊與補強知識,去收集市場訊息,競爭對手動態,市場領先者的運作方式,各技術平台的優劣,雲服務的優勢與問題等,我們確實收集了許多的資訊,在過程中也強化了我們對雲服務的認知。
但我們就在收集資訊、學習、開會、再收集資訊這樣的循環中度過了幾個月,我們對雲服務的了解更深刻了,但也僅止於此,一次次的開會討論並沒有讓我們有任何推進,因為我們缺乏實踐,直到我們開始打造雛形,開始進行市場驗證的那刻起,我們才算踏出了第一步。
收集資訊、補強知識都是能有效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但它有其上限,而且邊際效益遞減的非常快,真要加快速度,不能繼續仰賴少量公開的資訊,而是要承擔一部份風險與成本親身實踐,資訊、知識、實踐,三者要齊步走,獲取的回饋才會快且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