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央在高雄美濃,為何受災最烈的在西邊的台南市?」我二月六日一早趕到中央應變中心的時候,腦海裡帶個這樣的疑問。
送走馬總統(他要搭專機去台南震災現場)之後,我去請教氣象局的同仁,他隨即拿了幾張A4的紙,上面印著凌晨3點57分芮氏規模6.4主震及一連串後續餘震的「地震海灘球圖」給我看。果真,好幾個這樣的「震源機制解析圖」都顯示斷層面其實接近東西方向,而非這一帶地圖上、大家耳熟能詳的活動斷層,如「旗山斷層」或「潮州斷層」的走向,因為這兩條斷層的走向主要是東北─西南,而我看到的美國地質調查所的地震解析圖,「美濃地震」斷層面的方向是273度,換言之,十分接近東西走向;而它的傾斜面向北,約41度。
稍晚之後,臉書上貼出中央研究院地震科學中心的一張動畫圖,顯示地震發生後,地震波次第抵達的位置及其振動強度,可以看得出來,一開始是往震央西邊傳遞,震度也很強,30秒後傳遍台灣各地震測站。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震源在美濃,而主要的災害及地形變形發生在西北方的台南一帶。另方面,當震波傳到台南盆地一帶,該處主要是較晚期的海濱及陸相沈積物,固結不佳,仍十分鬆軟,震波的震幅放大,在這樣的地基之上的建築物,搖晃也較大,若其搖晃的「自然振動頻率」與地震震波的頻率相當或相和諧,會發生共振現象,建築物的擺動會更為劇烈,對建築物的結構產生嚴酷的考驗。另方面,這些建築物所在的地層,以砂及黏土為組成,並含孔隙水,有可能在局部範圍內發生「土壤液化」,地基承載瞬間失去支撐力。將來對於各受災的大樓及其地基還要作更多的分析才能確定其倒塌或傾斜的原因。
美濃地震主震發生之後,後續的餘震多發生在台南境內,都在美濃的西方,這些地震的震央深度25到32公里,也比美濃地震的震央深。這一系列的主震加餘震會讓人想起發生於民國99年3月4日上午8點多的甲仙地震,甲仙地震發生後,最主要的地表破裂就發生在美濃一帶,最大地表的位移量發生在震央西方約15公里的位置;而後續一個月中有數百次餘震,大多發生在震源(甲仙)西南方。把這次的美濃地震的位置及「地震機制海灘球圖,綠色」,及後續的餘震群(紅色X)投影在台灣地殼垂直構造的東西剖面上(圖三)可以感覺到,從上一次2010年的甲仙地震到這一次的美濃地震,似乎展現了一個原先我們不太瞭解的「孕震機制」,這些地震比起台灣東部海域的地震雖然算是「淺層地震」,但是對台灣西部而言,與歷史地震紀錄相比,這一群新的地震震源深度比較深,且其展現的破裂方向與原來我們所熟知的活動斷層走向似乎不相干,也因此,近年許多學者開始說,台灣西南地下,尤其是平原地區的地下深處有些「盲斷層」。這些盲斷層的偵測,及其破裂行為要靠著很精準、綿密的地震測站收集資訊,以及很棒很強的地球物理學者與地震地質學者聯手來想像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