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庭結構亦經歷變化。從前,與祖父母輩同住是平常事。但現時,核心家庭成為主流,所以越來越多老人家與配偶同住,甚至獨居。
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2.7%長者獨居,比率相比2001年上升1.4個百分點。
生活忙碌
葉兆輝說:「香港人生活忙碌,未能注意到(老人家輕生的)先兆。」
不少香港人每天工作至少九小時,所以就算他們與父母同住,亦可能疏忽父母的情緒狀況。假如長者出現憂鬱的症狀如失眠、失去胃口,他們亦可能誤以為只是年紀老邁的特徵。
缺乏收入
香港沒有全民退休金,所以大部份老人家需要依賴自己的積蓄度日。政府數據顯示,約有三成長者是貧窮長者。
華人文化中,葬禮是人生大事,而大部份長者亦會儲蓄「棺材本」,待百年歸老後,後人可以用這筆錢,為他們舉辦喪禮。所以,就算一些經濟不算寬裕的老人家,他們亦會希望喪禮能夠比較體面。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說:「慢慢地,他們就會變得不捨得花錢。」
老人家會想辦法省吃儉用,例如不再出外與朋友聚會、省下買報紙的金錢。逐漸,他們與社會脫節。
對情緒病一知半解
香港市民對情緒病認識不深,尤其是老人家。
曾展國說:「中國人認為只要努力就能解決問題。所以好少(老年人)會承認自己患上情緒病,亦覺得這是羞恥的事。」
自殺更是華人社會的禁忌,很多人認為自殺是個人的失敗——他們未能放下煩惱、或看開一點,才會自尋短見。
老齡社會
2002年,醫院管理局成立老人精神科速治服務。假如社工或非精神科醫生懷疑長者患上情緒病,他們可以轉介病人參與服務。這些病人會在短時間內得到診症及治療。
自服務成立以來,共有7000名長者接受相關服務。
另外,非政府機構如香港心理衛生會及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等,致力提升社會對情緒健康及老人自殺問題的關注。這些機構成立防止自殺專線、舉辦家訪及街上設立宣傳站等。
不過,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根據政府推算,2064年,全港逾三分一人口將會是65歲或以上。
假如香港政府不改善長者生活及長遠規劃,長者自殺率可能會上升。
葉兆輝說:「無論是七歲的人或70歲的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
(責編:蕭爾)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