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2 月 21 日,是聯合國選定的國際母語日。此類國際某某日,除了一些較著名的如國際人權日等較為得到香港一些團體注意外,其他國際日大都無人關注。
但是今年,國際母語日對香港人別具意義。
政府先於2008年開始銳意推行用普通話教中文(簡稱普教中),牽來一片推普廢粵的爭議;跟著今月中剛結束的「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公眾諮詢文件中,就提到「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要求中小學生學習認和讀簡體字。
這兩項政府銳意欲推的政府,無不令很多港人想起希特拉的金句:「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
推廣簡體字有必要嗎?
政府最近這次有關語文的諮詢十分低調,但仍是迎來民間尤其家長們的憂心和反擊。首先,撇除政治,大部份的香港人也很務實,覺得要學生學習簡體字是多此一舉。
的確,從來只有聽過懂簡體字的人不會繁體/正體字,而會正體字的一般都能讀能寫簡體字。以筆者的經驗,曾經多次過關去中國大陸時,關員檢查證件,不時都會問我姓鄭還是姓鄧,反正沒有一次猜中。
再者,政府近年推行的諮詢和政策,無不挑起矛盾,而且政府以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意志硬推各種還未有共識的措施和政策,再加上中國大陸媒體動輒就指香港有傳媒和團體政治化任何事件,那就更令人意識到教育局這次諮詢此地無銀三百兩。
雖說是諮詢,只提出原則性和提示性建議而已而非指引,但任何政策要變成政策,還得從諮詢開始。而在政府的政治任務是要推動和加快中港融合的前提下,難免叫人不憂慮此舉是為終有一天廢除正體字鋪路。
而教育局這次諮詢,又與聯合國提出優質教育與母語密不可分(尤其是早期教育)的論調背道而馳。母語所包含的,不光是說話的語言,書寫的文字也是構成母語的部份。
在香港,說粵語、寫正體字在過去一百七十多年都沒有間斷過,就算從前曾經只有英語是法定語言的時期,粵語和正體字仍可普遍使用。何以到了廿一世紀,突然要來一次倒行逆施的政策諮詢?
認識簡體字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有十多億人在用,但並不等於我們不可以堅持學習和使用正體字,非關所謂的「文化優越論」和「文明等級論」,而是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權利。
電視台主動「化繁為簡」
教育的施政向來是政府最熱切渴望開刀的,但遇上的阻力也最大,就連平日政治冷感的家長,也會因自身子女利益而站出來捍衛。國民教育一役如是,普教中如是,今次推廣簡體字也引來家長們的反擊,在諮詢期結束前紛紛去信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