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重出江湖,羅文嘉是轉化民進黨還是被同化?

2019-01-17 06:20

? 人氣

20190116-民進黨秘書長羅文嘉16日於中常會後與媒體座談。(顏麟宇攝)

20190116-民進黨秘書長羅文嘉16日於中常會後與媒體座談。(顏麟宇攝)

蔡政府這次黨政人事調整,羅文嘉是最大的亮點,因為他兼具局外人與局內人的優勢,一方面他離黨核心多年、可以稍稍避開民進黨包袱;另一方面、羅文嘉自年少起就參與民進黨要務、曾經根正苗紅,絕對是核心的核心;正因羅文嘉所俱有的雙重視角、這次才可能在民進黨大敗之際重回核心;羅文嘉該做的也許是,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民進黨,就可以了解這十年來政治惡化到什麼程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經濟學人資訊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發布的2018民主指數,台灣民主指數在全球排名第32,在亞太地區位居第5,整體依然列為「有缺陷的民主」,台灣的民主之所以不完美,主要原因是台灣在「政治文化」項目的評比最低,在10分中只拿了5.63分;台灣在政治參與和公民自由都拿了高分,唯有政治文化令人不敢恭維,政黨對立、為勝選不擇手段等、以致到最後的政治極化,都是其犖犖大者。

台灣選舉政治文化惡化  羅文嘉也有責任

台灣的政治文化逐步惡化,多數政黨及政治人物都難脫責任,羅文嘉某種程度既是始作俑者、但也是受害者;台灣選舉的族群統獨操作,從台北市長開始,趙少康率先打出「中華民國保衛戰」,1998年台北市長連任戰,陳水扁陣營為對手馬英九戴上「新賣台集團」的帽子,那一次統獨族群牌失效,然後接下來2004年的陳水扁總統連任戰,他再次強打丟出新憲、公投主張,這一次‘賣台說、統獨牌奏效,陳水扁順利連任;無論成敗,這兩次的選舉都造成強烈對立、在台灣社會留下嚴重的裂痕及不信任感,台灣過去如果還有一些政黨合作的包容氣氛也就此一去不復返。這兩次選舉羅文嘉都參與其中,可以說,過去政治文化的惡化,他不可能完全無責。

身為十一寇  最大失敗是無法改變民進黨政治文化

然而,羅文嘉某種程度也是惡劣政治文化的受害者。陳水扁涉貪,羅文嘉算是很早就跳出來批評的,他的反省批評也許不夠徹底,但足以引發劇烈的反撲,他與其他「十一寇」戰友最大的失敗是:從此不敢再反抗黨內極端的聲音,因為不但政黨競爭成為敵我之戰,連黨內也沒有太多異議的空間;在這樣的大氛圍下,過去羅文嘉和陳學聖一起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支持政治獻金改革法案的場面成為絕響,下一步自然就跳到「為反對而反對」、焦土對抗的場景,而這正是賴清德離開行政院長一職時所感嘆,台灣缺乏「以國家利益為優先的政黨文化」,但這一切的起點正是2008年民進黨強力杯葛馬政府美牛進口主張,賴至少肯坦承因當時身為立委他也難辭其咎;但政治文化一旦敗壞要再重建就極為困難了,民進黨只能說是自嘗苦果。

當年的十一寇中,羅文嘉算是最落漠的,他遠離核心最徹底,但也是最幸運的,羅文嘉回民進黨如果有加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距離比較遠,表面上是落拓於民間卻是無形的養望累積能量。但是就如台灣的政治文化,個人的政治聲望一碰到權力,就有敗壞的可能,更重要的是:羅文嘉回民進黨的自我期許,是不擇手段的贏得選舉?還是找回那個比較開闊、有各種可能性的政黨?

民進黨作為台灣主要政黨,從內部改革攸關台灣民主,但是羅文嘉是扮演轉化民進黨的推動者,還是成為另一個被同化的幹部,這一趟是否白白走一遭,值得觀察。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