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20年,台灣的電力交易市場終於要出現。台電為了因應電業自由化,正籌設電力交易平台,讓不同的售電業者能在市場中尋找最便宜的電力。台電表示,電力交易平台上路後,一般用戶的供電不會受影響,台電以外的售電及發電業則可透過市場機制拉低供電成本。
2017年《電業法》修正後打開台灣電力市場大門,除了台電必須要分為「發電」及「輸配售電」2家公司,民間也能自行成立再生能源發電及售電公司,把電賣給企業或一般用戶。而相較於過去由台電單獨主導、調配每天供應的電力,《電業法》也規定身兼輸配電業者的台電必須成立電力交易平台,讓電力能透過市場機制以最有效、公平的方式被調度。
今年1月中,台電首度對國內相關業者說明電力交易平台的相關規劃。電力交易平台要成立,台電需先拆分為發電公司及輸配售公司。台電分拆後,要賣電的售電公司、或有備用容量需求的發電公司,會到平台上尋找最便宜的電力。買賣雙方價格媒合成功後,再透過輸配電公司調度、把電送到用戶端。
依交易時間點 電力交易平台分為4種市場
未來交易平台中,將依不同的電力交易時間點,出現「容量市場」、「日前市場」、「小時前調整程序」、以及「即時不平衡市場」等4種市場。首先,容量市場的功能,主要是因《電業法》規定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發電業或售電業,必須準備一定的備用容量給用戶;因此當發電或售電業者自己準備的備用容量不足時,就必須向其他業者採購,此時即會形成交易市場。
台電調度處副處長吳進忠指出,容量市場一般會在發電時點前3年出現,但唯有業者有需求時才會運作。此外,容量市場的交易價格將可預測未來供電狀況。吳進忠舉例,美國德州的容量市場,即曾因預估將缺電而出現高額競標價,也讓更多投資人有意進場投資蓋電廠。
當時間來到供電時點的前一天,負責執行電力調度的輸配電業者、也就是台電,即會啟動「日前市場」,先預測隔日每小時的用電量,再由各發電業、儲能、或是用戶群代表(aggregator)報價,由價低者得標,以調配出最經濟的發電組合。而到了供電當天,台電會再透過「小時前調整程序」,每15分鐘確認接下來的負載狀況,確保發電量能隨著負載增減微調。
另外,台電會每5分鐘啟動「即時不平衡市場」,確保萬一用電臨時高出預期時,有電力可即時進場補充;但此時進場供電,價格也會較日前市場高。另外,在夏日尖峰發電量最大的太陽光電,會因發電量大而出現短時間內低價的狀況,即可在即時市場中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