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一個統計數字代表著什麼意涵,不同文化和政治態度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就像西方民主國家的政府會利用媒體感興趣的題材來左右媒體,中國政府也懂得利用媒體的截稿壓力來操弄報導內容,導致媒體往往對於官方所提供的數據,只能照單全收。
中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官員之間,為了保護及提升個人聲望,彼此欺瞞、變造數字的做法已存在著好幾個世紀。這種欺上瞞下的的文化關係,用一句中國俗語「天高皇帝遠」就能表達得淋漓盡致。
就像任何一個政府一樣,中國政府也會處理數據落差的問題,當經濟迅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也會經常修改數據的定義。同樣的,中國也要面對貪腐的問題──有些政客和企業領導人中飽私囊、竄改數據以隱瞞自身的罪行,形成集體騙局。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國家統計資料是用來衡量當局對13億人口生活的改善程度,也關乎中國的經濟、貿易和對外關係,以及官方與民間的財政金融的管理。毛澤東說槍桿子出政權,但治天下得靠資料的取得、控制及運用。引用邱吉爾的話來說,就是:「歷史是為勝利者所寫的。」
要嘛算國家機密,要嘛避重就輕
有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中國共產黨統治已超過60年,統治權力應該相當穩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中國有13億人口,他們既具有創業熱情,同時也帶有「民不與官鬥」的歷史文化背景。地方政府公務員多達4000多萬人,他們大都傾向用個人特質和當地風土民情來解釋「法令」。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一直以來(未來也一樣)都存在著實際經濟活動與申報資料存在著巨大差異的現象,即便他們想誠實申報也是枉然。我看過太多中國消費者調查資料,就算受訪者努力認真回答,還是無法正確描繪出他們真實的情況。
不了解資料的出處與收集方法,僅從冰冷的數字去解讀,很難掌握真相。不只是中國如此,多數政府在制訂政策時,往往取決於關鍵統計數字,以證明其政策改變是有所本的,例如經濟成長、失業率、貿易順差或逆差,以及移民資料等等。政治上對政策改變的批評或辯護,都仰賴資料的解讀,但解讀往往需要詳細檢視資料收集的方法、定義納入或不納入計算的範圍,或是哪些資料沒有被收集。
當前中國政府的確面對知識分子日益高漲的意識,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負更多責任的呼聲不斷,特別是在一連串的貪腐事件爆發之後。同時,中國新領導人也心知肚明,他們需要這四千萬名地方公僕來反映基層的聲音,而不是只看那些由上而下附和中央政策的數據,否則他們的決策過程,將永遠建立在錯誤的資訊上。
中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雖然毛澤東在憲法中明示,中國是由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組成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和整個國家的所有作為都是以人民為前提,但為了保障國家和人民免於受到社會動盪而危及共產黨的政權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續,共產黨的專政是必要的。目前還有不少人依舊相信中國仍是個共產主義國家,同時也甘心繼續被中國共產黨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