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後,國家主義政黨「新芬黨」(Sinn Féin)在1918年的選舉中大幅度擊敗溫和派的「愛爾蘭國會黨」(IPP),在105席中拿下73席。但新芬黨並未加入英國國會,而在都柏林成立了愛爾蘭自己的國會(Dáil Éireann),宣布獨立建國。
隨後爆發的愛爾蘭獨立戰爭(1919-1921)帶來了1921年的《英愛條約》(Anglo-Irish Treaty),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在1922年獲得獨立自治權。
Eamon De Valera Speaking in Kilmainham Jail where he was imprisoned and scheduled to be shot by the... https://t.co/OmCLHVZ0e5
— Irish Photo Archive (@IrPhotoArchive) 2016年3月29日
新芬黨領袖、愛爾蘭共和國首任總理瓦勒拉(Eamon de Valera)是當時少數逃過死刑的「復活節起義」領袖之一。目前領導愛爾蘭的2大主要政黨「愛爾蘭統一黨」(Fine Gael)與「共和黨」(Fianna Fáil),也是籌組於當時支持與反對《英愛條約》的對立陣營。
這是一場「不必要的暴力」事件嗎?
有些人認為,這是愛爾蘭人反抗英國的英勇事件,但也有人對此抱持曖昧以至質疑的態度。後者包括「愛爾蘭統一黨」的前總理布魯頓,他認為,愛爾蘭應可透過不流血的途徑獲得獨立。
The Easter Rising was not a just war,says ex Taoiseach John Bruton in speech attack on 1916 https://t.co/uY0DqdEHDS pic.twitter.com/fYXEVtVexB
— Belfast News Letter (@News_Letter) 2016年3月28日
這個面向的解讀認為,當時倫敦已經通過對愛爾蘭下放自治權的法案,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延宕到戰爭結束後再實行。布魯頓在起義100周年前表示,他不認為「復活節起義」算是「正義的戰爭」(just war),且國家不應太過讚頌暴力,「1916年(起義)是不必要的。我們已經獲得自治權。不需要再使用暴力。這不符合正義之戰的標準。」
「復活節起義」也可能鼓勵或啟發了後續的暴力衝突。曾算是以武力捍衛愛爾蘭獨立的「愛爾蘭共和軍」(IRA)政治分支的「新芬黨」,認為至今南北愛的分裂,顯示這場起義的目標還沒有達成:將英國完全地趕出愛爾蘭島。IRA長期認為,自己是「復活節起義」的真正繼承者。最近一次由IRA主導的暴力事件發生於4日,52歲的北愛爾蘭獄警伊斯梅(Adrian Ismay)因爆炸傷勢,於15日在醫院逝世。
Adrian Ismay... a gentle Giant https://t.co/tZ2piilTkX pic.twitter.com/G4Lx2kDyFr
— Love Belfast (@love_belfast) 2016年3月17日
但愛爾蘭總統希金斯(Michael D Higgins)26日表示,復活節起義無疑是愛爾蘭建國的重要事件,「我確實認為,沒有1916(起義),以及因其而生的事件,我們無法完成獨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