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尷尬!再三強調「眾決」,大搞i-Voting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三井舊倉庫案」中,被爆出市府官員對負責審查的文資委員傳Line說「柯P很生氣噢,妳都不配合。」雖然市府發新聞稿否認市府有任何施壓之舉,柯文哲也絕對沒有授意,但「不要讓柯P不開心」的新市府,已然讓柯P受傷了。
北市府的「西區門戶計劃」路行調整,市府傾向必須移動三井的「方案二」,負責的副市長鄧家基不願以全體委員表决,希望尋求「共識決」;既然要有「共識」,當然就少不了溝通、說服、遊說的過程。這個過程顯然讓不支持市府青睞方案的委員「感受到市府施加的壓力」,當然,「最傷」的是委員爆料的簡訊:「柯P很生氣噢,妳都不配合」。
相對於代表傳統老官僚、企業與財團利益的對手,以「白色力量」為號召,背負許多社運團體的期望、乘著網路之風而起的柯文哲,外界對其期望更高、更深,大家都以為他會滿足自己的理念與期待。但真正執政後,面對立場、思維、甚至利益迴異的不同團體,想面面俱倒、甚至討好每個人,顯然完全不可能─而這也不是柯P的個性。
因此,蜜月期結束得很快。柯文哲一上任就力打的「五大案」,號稱四案已解決,但實際上市府所得甚少,贏得面子的成份遠遠大於得到裡子。原因很簡單,這些起先被市府稱為「弊案」者,違反招標文件與合約者少,能挑的毛病太少;而市府未來仍需要企業支持各種建設與計劃,所以當然是見好就收─即使如此,已被批評是「雷聲大雨點小」。
政客要不得罪人的方式之一是「無為」,但對雄心萬丈,已經把台北市的願景擘畫到2050年的柯文哲而言,絕對不可能採「無為」戰術。上任1年,他的願景計劃就包含了中正萬華復興計畫、西區門戶計畫、社子島開發案、大同再生計畫、松機再生計畫、東區門戶計畫等。這些計劃既有建設,就必有破壞,衝突就此發生。
例如,去年10月市府突然拆除南港瓶蓋工廠,就與主張廠區完整保存的民間團體起衝突。而要拆南瓶,是因為市府的「東區門戶計畫」中,要開闢一條寬十公尺的道路直接穿過南瓶。而這次的「柯P很生氣噢」之爭的三井倉庫,則是因為市府的「西區門戶計劃」,要重整北門周邊,再現北門風華,需要調整路型、路口、行人動線等,必須移動三井舊倉庫。
再如柯P要改善台北市容、大蓋公宅、搞都更,強化政府公權力顯然是必然的結果;但台北市府市政會議3月才通過公辦都更實施辦法,對民辦都更遇困難者─所謂困難其實主要就是指釘子戶阻撓,若符合公共利益,可委託市府介入代拆─這可能成為另一個文林苑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