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韓國瑜昨在工商協進會演講時,有企業向他建言,表示可以引進菲律賓英語白領人才,沒想到市長卻回應:「我想高雄市民跟台灣人民心理狀態一定會有很大的衝擊,怎麼瑪麗亞變成我們的老師了」。韓市長此話一出立即引爆爭議,認為這句話有歧視菲律賓人的意味。雖然今天韓國瑜澄已清這句話並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表達引進菲律賓外語人才時,希望能夠跟家長多溝通。但這樣的言論或許也顯示出部分台灣人對於鄰居「菲律賓」其實不夠認識、尊重。現在不少台灣人仍會用「瑪麗亞」稱呼菲律賓人、特別是菲籍的女性家庭看護工,也認為他們的英語不如美、加等「白種人」。
瑪麗亞:「過時」又帶有歧視的稱呼
在很多台灣人的刻板印象中,只要一提到菲律賓女幫傭,腦袋就會閃過「瑪麗亞」這個名字,但你有想過,這個稱呼是從何而來的嗎?你可能會認為,「瑪麗亞」就像台灣的「雅婷」一樣,是菲律賓人的菜市場名。這個猜想,對也不對。原因是這個名字曾經是菲律賓人最常見的名字之一,但在近十年來,菲律賓「最常使用」女性名字前 20 名,瑪麗亞一次也沒上過榜。如果你現在在菲律賓的路上,隨便找一個女生,問她的名字,你可能很難找到瑪麗亞。就像是台灣現在處處是「雅婷」、「怡君」,但已經很少「玉蘭」或是「秀琴」了。
那麼為何曾經有這麼多菲律賓女生叫瑪麗亞呢?一切都和菲律賓的宗教信仰——天主教有關。在早期的菲律賓,幾乎每一個出生的嬰兒都會接受洗禮,而教會便會賜名「瑪麗亞」,藉此表達對「聖母」瑪麗亞的敬意。然而,久而久之,菲律賓人認為取命的創造力被剝奪,因此他們開始在嬰兒受洗後,親自給小孩命名。這也讓瑪麗亞這個名字在菲律賓越來越少。
在香港和台灣,不少人會以「瑪麗亞」代稱從事看護或幫傭工作的女性外籍勞工。但這樣的稱呼,顯現出我們對移工的歧視。首先,並不是所有的移民勞工都叫做瑪麗亞,她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我們仍一再用「瑪麗亞」、「阿勞」來稱呼她們,完全不把她們視為個體來看待。甚至不論她們來自哪裡、做甚麼工作,只要是東南亞移工,全部都冠上這些稱號,毫不尊重。
再者,許多菲律賓人來台灣擔任看護工、照顧我們的長輩,薪水不高卻對台灣社會貢獻良多。例如看護,每天24小時都要待命,一個月只有一兩天的假可以放,工作內容除了照顧長者、病患,還要「順便」負擔雇主家中的大小事。而我們對她們,連名字都不在乎,只稱呼她們為「瑪麗亞」。想想看,要是今天換作是你到國外,為別人做牛做馬,他們卻用台灣的菜市場名來叫你,你又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