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二日,我踏上客運從台灣第一學府附近前往桃園樸實、可愛的平鎮高中。因緣之際,我得到一堂課的時間可以演講。這個演講的目的,在我看來很簡單,就是「誘發」。在商用英文的戰場上,我看到很多已經定型的社會人士,有時難免會想「如果我可以更早遇到他們,或許會有所不同」。所以我選擇去挑戰台灣教育體制中被遺忘的一群人——體保生。
兒時看到的體保生就是除了會運動什麼都不會,現在似乎也還是如此。很多老師也知道這些孩子如果想要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英文重要!其他科目也是很重要!可是重要在哪裡?相信不少老師會搔頭,小聲地說:「不就是好好運動就好?科目不要成績太難看就好?」。我理解,所以我身為體制外的老師,我得想辦法做體制內做不到的事情——激發內心對知識的渴望!
我先問了高二同學們有多少住宿,以便了解多少學生是偏遠地區的體保生。一半以上舉手。接下來我問了每個人的夢想,得到了許多類似的答案:讀大學、打職棒、挑戰旅外。
「這樣很好,那如果沒有辦法打棒球呢?」
整個教室一件安靜。我聞到了恐懼、不安。
有人回答修車、當教練、讀大學找工作等等。
我說,「那很好,內心要知道,凡事得知道退路是什麼,才能夠勇敢向前走。但就只有這些選擇嗎?難道沒有別的?」
身為一個英文老師,我很清楚台灣的教育制度上如何看待所有學生,特別是在座的各位!從他們很小到現在,社會、家長、老師只要求棒球打好就好。從來沒有期待過他們有辦法唸書。可是唸書是為了什麼?唸書怎麼應用到真實生活上?
我舉例,今天修車當然可以從師傅那兒學會很多,但如果今天能夠看懂國外的一些修理機械的最新資訊,可能可以修更多、更高價、更前端的交通工具。語言,只是個工具。但如果少了這把鑰匙,就等於讓自己只能仰靠中文相關的網路資訊來輔助現階段的學習。如果想當教練,能夠聽得懂英文,也更可以知道國外目前進行什麼樣的訓練或復健過程,才能讓球員更健康、生涯更長久。甚至!如果有機會去美國暑期訓練營,跟他們除了技術交流,更能交到一些同路上的盟友。
當年的陳金鋒、小小郭,雖然球技過人、毅力一流,但後來沒辦法持續在大聯盟發展的主因就是:語言和文化隔閡。依照美國棒球大聯盟過去5、60年來,引進中南美球員的歷史看來,「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是遠超越球技的難題。
我告訴這些學生,學新知識不是在逼他們做不擅長的事情。是因為過去從小到大,他們不曾被期望能夠做運動以外的事情。「你們很早就被台灣教育制度給限制住,但我不相信各位只有這樣而已。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你們只能走這樣的路!」
演講後,學生的老師也鼓勵他們問問題。有個看起來是原住民的孩子舉手問,「老師!英文要怎麼練習阿?常常上課老師講的我們都聽不懂……。」我鼻子一陣酸,但我立刻恢復專業形象去了解為什麼。
「你們英文老師是不是常講一些專有名詞?例如形容詞、動詞、名詞、現在式過去式等?」
「可是你們講英文或寫英文考卷時,有在考這個嗎?」
「這跟棒球一樣。大家都知道揮棒應該要怎麼站,但只有練習夠久的人才會知道揮棒的奧秘,更不會用一堆名詞來嚇唬你。學習英文就像學習揮棒一樣,要練習去聽和感覺!棒球棍揮起來順的時候,你們也會悟到,對吧?」
雖然後續的問題也不少,但我相信,這群棒球體育生應該可以有了新的盼望和目標!因為我的演講目的就是:不要被侷限!吸取知識是保護自己、充實和應用在自己人生、改變社會定下的「局」。
平鎮的風那天很大,我再度感冒。但為了這些孩子,我覺得值得。因為翻轉教育,不是只有用講的,要用做的。
*作者為島報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