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英國人的「肚量」有多大?

2016-05-09 06:50

? 人氣

這讓我想起曾和一位在二次大戰期間成家的八十歲的女士希維亞聊到英國飲食口味的改變。到她家做客多次,她總是準備傳統英餐,她兩個兒子經常帶回家讓她嘗的國外食品,她總一點興趣也沒有。後來我才明白,那是她過去艱難的生活養成的習慣。「我們那時後食物都是配給的,哪裡那麼好命。國外食品是戰後好多年後才看到的。」戰時的配給食品吃慣了﹐到了八十多歲的希維亞仍習慣吃罐頭食品,想吃魚肉,也買罐頭魚肉,沒有習慣買新鮮的。我們這代人習以為常的事物,在她眼裡都是來之不易的。自一九六零年代,冰箱和冷凍庫才出現在英國。從那時起,人們才放心地購買新鮮蔬果。冰箱和冷凍庫的出現,才使得她向來依賴的罐頭食品漸被淘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老牌傳統英餐館Simpsons﹐始于18世紀。 (Dave Barkway 攝)
老牌傳統英餐館Simpsons﹐始于18世紀 (Dave Barkway 攝)

一九七零年代,歐美進口食品大增,披薩、各式義大利面、法國面包,都成為標準的英國家庭食品。希維亞也是在這時後嘗到了這輩子唯一嘗試過的國外食品 -- 義大利面pasta。從那時起,她就經常將義大利面當做配餐,放在晚餐桌上,小兒子的英式正餐沒吃飽的時後,就剽幾口義大利面。結果養成了小兒子愛吃義大利菜。

七零年代,微波爐的時代到來,許多英國家庭開始養成了購買現成食品的習慣,加速了國際食品的大眾化。八零年代期間,求便利快速成為食品選擇的一大因素,現成食品更進一步發展,它的多樣化使得它更受一般家庭歡迎 -- 上班族的父母回到家只需將超市的現成食品放進微波爐熱溫,可口的晚餐就解決了,誰也不用做飯。在此時期,更多種類的國際食品被引進英國。

九零年代更是速食的標準年代,國際食品滿足了大家求快速,可口,廉價的要求。義大利菜和印度料理極受歡迎,成為許多英人的周末食品。英式的炸魚和藷條經常抵不過兢爭。一般年輕人的飲食口味和習慣也在快速改變,比如,過去英人,特別是勞動階級,多食用動物內臟,特別是二次大戰裡成長的一代,不怕吃內臟、豬干、腎、都可墩食或烤食。墩烤動物內臟是傳統英國料理的一部份,比如著名的「牛肉墩牛腎派」(steak & kidney pie)。據「全國食品調察」,一九七四年那時,平均一般英國家庭每周消費三十六公克的豬干。但如今不同,平均家庭每周消費僅僅三公克的豬干。現在的年輕人多不愛吃這些,你送給他們,他們還不知道怎麼吃。

傳統英式炸魚和薯條 (白曉紅 攝)
傳統英式炸魚和薯條 (白曉紅 攝)

本世紀以來,速食和國際外賣食品更成為英人飲食的一大部份。而義大利食品不只是英人周末家庭聚餐喜愛的食品,更已進入英人的每周食品消費。一九七五年那時,平均一般英國家庭每周消費披薩僅僅兩公克。到了二零一四年,增加到了每周消費五十三公克。英國飲食的「義大利化」,可說已到了義大利菜不被視為「外國菜」的地步了。印度料理也一樣,在很多人眼裡已是英國國菜。記得有一回我爸媽來倫敦,我的本地朋友說要請他們吃英國菜,當我爸媽看到一桌的印度菜時很驚訝,那位朋友介紹說,「這是我們的國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