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受矚,編劇呂蒔媛20日出席書店座談時說,這部作品對她而言很重要,擔心有任何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自己的小孩是兇手,盼藉戲劇讓大家看待教育的重要。
由麥田出版和水牛書店主辦,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歷程全剖析暨簽書會20日下午在水牛書店舉行,編劇呂蒔媛、製作人林昱伶與劇中演員吳慷仁、施名帥出席座談,現場湧入眾多粉絲把書店擠得水洩不通,連店外都有人耳朵貼著玻璃站立旁聽。
一起隨機殺人事件、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扣連出家庭、媒體、教育、法治與精神疾病污名等思辨對話,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近期掀熱議,被各界譽為突破台劇天花板新高度,不僅每週收視率節節成長,如今更出版「我們與惡的距離 創作全見」,收錄完整10集劇本與幕後導讀訪談記事,供影迷珍藏。
編劇談創作初衷:「很怕自己的小孩是兇手」
2016年公視邀金鐘編劇呂蒔媛開發劇本,歷經4個月田野調查和7個月創作完成「我們與惡的距離」,呂蒔媛今天坦言,這部戲對她而言「很重要」,起初創作故事的想法是,若真有發生任何重大新聞事件,「我很怕自己的小孩是兇手」。
呂蒔媛不諱言,她就是「社教派」編劇,想過身為母親一旦遇到自己的小孩是兇手,就會檢視這一輩子到底做錯什麼事情,因此她試圖透過戲劇,希望讓大家重新看待「教育」的重要。
認真做功課,鍊出寫實劇本、立體角色
製作出身的呂蒔媛,自認並非是「很有天分的編劇」,因此她會花很多時間投入田野調查,收集很多當事人的心情感受和訪問,直言「我若沒有進入到這個人的心,我就很難寫這個行業」。
對於劇中張力十足的角色塑造,呂蒔媛說,她很感謝主播古彩彥給她很多刺激和脈絡,包括員工應對長官的內心轉折,甚至沒有她就無法讓新聞台主管「宋喬安」這個角色那麼鮮活;人權律師黃致豪也是這部戲的顧問,呂蒔媛提到,她花了很多時間才慢慢認識法扶律師,並從很多人身上找尋創作故事的樣貌。
呂蒔媛透露,很多人覺得她的劇本寫實感很高,她除了會一整年都在看相關書籍,甚至一份判決書就可以看3小時,但她其實還透過社群平台追蹤「靠北xxx」粉絲團,觀察大家對於每個行業的辛酸,並把對話寫入劇本,因而寫出讓大家很有感的台詞。
想知道加害人在想什麼,未來打算續做社工題材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還透過大數據科技輔助劇本創作,呂蒔媛直言,她最好奇「到底會罵人的網友是哪些人」,但資料只能看到網友點讚內容,而無法了解那些人的背景,「我好像會特別關注加害人,想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想知道這個加害人在想什麼,我希望我下一部戲可以再做這些」,而社工題材則是她未來想繼續發揮的方向。
分享會中,有法律系、新聞系學生及教育工作者等民眾到場旁聽發問,有人提及戲裡呈現當今媒體現象,反問編劇對於媒體的希望,呂蒔媛說,她還是抱著樂觀想法,認為媒體從業人員就如一顆顆棋子,「每個人都是有理想、抱負踏進這個領域,但薪水和獨家還是要搶,進公司後很難說對或錯」。
《與惡》劇名怎麼取的?原來當初沒有很喜歡?
問及怎麼想到把劇名取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呂蒔媛表示,她曾看到一篇法界人士文章寫到「我們跟壞只有一條線」,而這給了她一開始決定片名的方向,但也說起初沒有很喜歡這個劇名,「感覺姿態有點高」,後來曾列出幾個名稱包括「火線交錯」、「巴別塔」、「槍響之後」等,但被劇組擋下,幸好後來這個劇名反應很好。
呂蒔媛認為,這部戲曾有想定調「2019最佳排毒劇」,因為很多人會看到流淚就具有療傷的效果,對她而言,很喜歡這部戲的原因則是,不少是一家人或一群好友一起看,「對編劇來講這是很驕傲的事」。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