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駕訓教練的考照之路
Sven指出,在德國,若想成為駕駛教練,以普通小客車(Klasse BE)為例,必須經過整整一年的訓練,並先後通過「駕駛技術測驗」、「專業知識筆試及口試」,以及「學科與術科試教」等三階段的考驗。
第一個月,參訓者在駕訓學校與駕駛教練訓練中心接受各兩週的入門課程,並爲月底的駕駛技術測驗做準備。通過考驗後,則是長達七個月的全天候的理論與訓練課程。在課程的尾聲,學員必須通過專業知識筆試及口試,才能獲得資格證——而這還不是正式教師。接下來,還要在駕訓學校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實習與實際教學,通過學科與術科的試教後,才能獲得正式的駕駛教練資格。
當年,為了這個教練資格,Sven投入的不只是大量時間,還有金錢:當時課程總費用約為8000-9000馬克,約為4000歐元。考慮到通貨膨脹,Sven當時付出的學費相當於今日的5600歐元(約新台幣19.5萬元)。
反觀台灣,只要持有駕照滿三年與國中學歷,即可報名參加公路總局公路人員訓練所的汽車駕駛教練班課程,為期八天,費用為7000元。八天課程結束後,通過筆試與試講,即獲得汽車駕駛教練合格證書。八天,足夠培養出一位能夠傳授交通法規、駕車技術與駕駛道德的駕駛教練嗎?為什麼德國要花一年的時間?
我在台灣期間,走訪了一些駕訓業者,他們也坦言駕駛教練的良莠不齊。一些駕訓班乾脆鼓勵教練考取「考驗員」資格——5至9週課程加上一個月的監理所實習,認為有助於提升教練的教學水準,特別是增加在考場的臨場經驗。
但我不確定這是治本之道。台灣還是擺脫不了「考試取向」的心態,連對最關鍵的「授道者」的養成,都如此馬乎苟且。我們的制度只能訓練出「能夠通過駕照考試」的學生,而不是「能夠駕駛」的學生。
駕訓教練的難關
Sven當年會成為駕訓教練,是一個偶然。90年代末,20歲出頭的他,對於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他服完兵役後,在唸大學與就業之間猶豫不絕。
在當時的德國,若想成為小客車駕駛教練,必須擁有小客車與卡車駕照。Sven因為在軍隊裡受過卡車駕駛訓練,符合資格,喜歡賽車又嚮往彈性工作時間的他最終決定報名駕駛教練培訓,成為往後19年教學生涯的起點。
跟台灣類似的是,德國駕駛教練也是一份不討好的工作。沒有底薪,薪資完全取決於上課時數(台灣教練的薪水則是取決於通過考試的學生數量),依所在地區與上課時數不同,平均月薪在2000歐元到4000歐元之間;此外,因為要配合學生下課、下班時間,工作時段與一般人相反,常常週末也要上班,沒有太多時間跟家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