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蛋」這個罵人話還常常寫作「混蛋」、「昏蛋」。這個詞的語源到底是什麼,歷代學者們眾說紛紜,各種辭典也都沒有解釋清楚。
清代學者鄭志鴻在《常語尋源》一書中認為:「罵人渾蛋者,敦、蛋音訛,即渾敦也。」「渾敦」一詞出自《山海經.西山經》:「(天山)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據此則帝江實為一隻袋子狀的神鳥,「渾敦無面目」當然是指臉部渾沌一片。
《左傳.文公十八年》載:「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帝鴻氏即帝江,杜預認為就是黃帝;嚚(ㄧㄣˊ),暴虐,愚頑。杜預解釋「渾敦」一詞:「渾敦,不開通之貌。」
《莊子.應帝王》篇中也有「渾沌」的記載:「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據以上記載可知,「渾敦」或「渾沌」的所謂「不開通之貌」,猶如不開竅,形容閉塞、無知的原始狀態。因此,章太炎先生在《新方言.釋言》中總結道:「《左傳》「渾敦」,杜解謂不開通之貌;《莊子.應帝王》篇「中央之帝為渾沌,無七竅」,亦此義也。今音轉謂人不開通者為昏蜑。」「蜑」(ㄉㄢˋ)是「蛋」的古字。
如果認同鄭志鴻所說「敦、蛋音訛」,固然可以解釋「渾敦」、「渾沌」音訛而轉為「渾蛋」一詞的過程,但是現代漢語中還有很多以「蛋」為後綴的詈辭,比如滾蛋、搗蛋、完蛋、壞蛋、糊塗蛋等等,難道這些「蛋」字都是由「敦」、「沌」音訛而來?這就無法解釋得通了。
釋義關鍵
要解開「渾蛋」的稱謂之謎,要害就在於「蛋」的古字「蜑」。「蜑」是古字,「蛋」則是俗字。
五代北宋間學者徐鉉在校勘整理《說文解字》的過程中,新增了四百零二字,稱作「新附字」,其中就有「蜑」這個字。他解釋說:「蜑,南方夷也。」
其實,將南方的某一支夷族稱為「蜑」,至遲晉代就已經出現。東晉學者常璩(ㄑㄩˊ)所著《華陽國志》中屢屢出現這一稱謂:《巴志》稱巴人「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其屬有濮、賨(ㄘㄨㄥˊ)、苴(ㄐㄩ)、共、奴、獽(ㄖㄤˊ)、夷、蜑之蠻」。《蜀志》記巴郡太守朱辰死後,「郡獽民北送及墓,獽、蜑鼓刀辟踴,感動路人」。辟踴指捶胸頓足,表示哀痛已極。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在《嶺南節度饗軍堂記》中描寫嶺南節度使馬總設宴作樂的盛況,其中寫道:「卉裳罽衣,胡夷蜑蠻,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卉裳」指細葛布做的衣服,「罽(ㄐㄧˋ)衣」指毛織物製的衣服,「睢盱」(ㄙㄨㄟ ㄒㄩ)指睜眼仰視,喜悅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