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賤民,你全家都賤民!歧視代代相傳、隔離在「非人」社區…揭日本社會禁忌「部落民」傳統

2019-07-17 17:58

? 人氣

「你的工作很髒,所以你是『穢多』;你的工作很賤,所以你是『非人』。」很難想像「穢多」與「非人」這種帶有職業歧視的名詞,竟然是出自彬彬有禮的日本!看似乾淨、整潔與和平的日本,其實背後也隱藏了一些連日本人都盡量不願提起的暗黑地方,這些地方被日本人稱為「部落(ぶらく)」,居住在裡面的人被統稱為「部落民(ぶらくみん)」。這幾個詞彙被不少日本人視為禁忌,宛若哈利波特小說中「佛地魔」的名字一樣,在公共場合能不提就不要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何「部落」會成為日本禁忌的話語

有時隨便問一個人:「你對於日本人的印象是如何?」時,通常都會得到「親切、和諧、有禮貌」這一類的答案。但日本真的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親切、和諧嗎?其實不然。

部落的由來〉日本古代的階級制度

如果要談「部落」與「部落民」,就得先了解日本的階級制度。日本表面上看似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但事實上可能歧視問題比誰都嚴重,因為當地仍隱藏了不少封建時期所遺留下的「階級制度」的痕跡。自古以來日本的社會階級制度就很嚴格,即使到了1871年日本的封建階級制度廢除後,這樣的觀念仍舊存在於一些日本人的心中。

「穢多」是專指從事殯儀業、屠夫或皮革工作等與生死相關工作的人。(圖/維基百科)
「穢多」是專指從事殯儀業、屠夫或皮革工作等與生死相關工作的人。(圖/維基百科

在江戶時代,當時的階級制度是以「武士」為中心,以武士為首,將人民依職業分為「士(武士)農(農民)工(工人)商(商人)」4種階級,外加「穢多」與「非人」(職業不止這幾種,當然也有其他不同職業的存在,例如僧侶、神官等)。武士是支配階級,自然擁有最高的地位與特權,他們享有姓氏,有帶刀的資格。平民階級則是農民、工人與商人,農民因為提供資源給武士所以是平民階級中較高的一群,工人是受役於人製造器物,所以地位在農民之後,商人以販賣他人所製之器維生,故為四民中最下階的,至於「穢多」與「非人」則是四民之外的下下階。

身分世襲使他們難以脫身〉你是穢多,你全家都穢多

「穢多」與「非人」在人種上和其他從事士農工商的日本人並沒有什麼區別,差別只在於他們從事的工作與生存的區域。在日本傳統的神道之中,有所謂的「穢れ(けがれ)」觀念,凡指一切與汙穢有關的事物,比如血、死亡、排泄物等等。這種觀念有時就連「人的身分」也包含在其中,好比犯人、殯葬業者、街頭藝人等。而另一方面,從印度傳到中國,之後再藉由朝鮮的地利之便而傳到日本的佛教也發揮了影響力。日本很早就接受了佛教,佛教主張不殺生,所以當佛教傳入日本後「殺生」的概念也被認為是「穢れ」的一種。當神道教遇到佛教後,穢多(えた)這個賤民詞彙變誕生了,它用來專指「汙穢很多之人」。換言之「穢多」是專指從事殯儀業、屠夫或皮革工作等與生死相關工作的人;「非人(ひにん)」則是指乞丐、流浪者、街頭藝人和其他經濟上處於邊緣地位的人。

「非人(ひにん)」則是指乞丐、流浪者、街頭藝人和其他經濟上處於邊緣地位的人。(圖/維基百科)
「非人(ひにん)」則是指乞丐、流浪者、街頭藝人和其他經濟上處於邊緣地位的人。(圖/維基百科

到了17世紀,幕府和地方大名甚至還制定了「身分世襲」,禁止這些「穢多」脫離他們出身的群體,一日為奴,終生下賤,換言之你父母是賤民,你一輩子就是賤民,不用去想麻雀變鳳凰這種白日夢,也沒有嫁入豪門這種好事。

部落與部落民的「隔離區」〉西日本最多「被差別部落」

部落民除了受到社會的歧視與霸凌,就連住的地方也受到特別隔離。16、17世紀初,大名們占有土地後,開始將「穢多」與驅趕到通常位於城下町的特定區域隔離起來。他們被禁止從事商業、工業或農業勞動,但在政府的批准下壟斷了屠宰、動物製品加工等被當時人們視為低賤的工作。久而久之這些被隔離的人形成了部落,部落與其他正常的村社一樣,都擁有村長的角色,雖然他能享有處理內部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但卻僅限於部落內,就像被整個社會遺棄的三不管地帶。

這些「隔離區」或稱為「被差別部落」,以區域上來看許多是位在日本的西日本地區,以縣市來看的話,福岡縣最多,第二是廣島縣,接下來是愛媛縣,每個縣有超過400個「被差別部落」。至於為何西日本地區有較多「被差別部落」?那是因為在古代的日本,京都一直都是重要的發展中心,導致西日本地區較早被開發,而位在東日本的江戶(東京)還只是個不毛之地。所以比較少人想去江戶那邊生活,如果去的人少的話,人口自然也少,商品需求也少,所以需要部落民的地方也比較少。

直到1871年日本的封建階級制度廢除後,穢多與非人這類的「部落民」(當時約38萬人),才成為新平民,與其他日本同胞享有一樣的平等立場。只是,因為階級制度實施已久,日本社會依舊有許多人對他們抱持著異樣的眼光。目前「部落民」廣義上來說除了古代的「穢多」、「非人」外,明治時期併入日本與殖民地的居民後,目前還包含了在日朝鮮人、華人或其他少數民族。他們長時間被日本人隔離、飽受社會異樣的眼光。長期下來的歧視與隔離使部落成為了犯罪溫床,甚至還衍生成為了社會問題。

現代對於部落民的歧視

因為階級制度施行已久,歧視部落民的問題就算解除階級制度後,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依然難以消除,日本有些都市人仍會瞧不起從事農漁牧業的人或是經濟上屬於弱勢的邊緣族群。在歧視的事件中,其中較有名的為「狹山事件」。

狹山事件

1963年5月1日,位在埼玉縣狹山市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被害者是一位年僅16歲的高校女生。原本都會按時回家的高校女生,卻在這一日遲遲未歸,家人隨後還收到了一張恐嚇信,警方派出警力搜查後也無果,幾日後終於有人在田邊小徑上發現那名女學生了,可惜她早已成為了一具冰冷的屍體,且衣衫不整,警方懷疑是被人強暴後殺害。

當時石川一雄工作的養豬場。(圖/維基百科)
當時石川一雄工作的養豬場。(圖/維基百科

因為手段過於兇殘,所以很快就引起了社會關注,警方在外界的壓力下,只能加快腳步逮人,很快地他們就逮捕了一名養豬場的員工石川一雄,同時他也是一位部落民。最後他被檢警以強盜強姦、強盜殺人、遺棄屍體、恐嚇未遂、傷害等數條罪名起訴。

雖然駭人但終究只是一件單純的案件,沒想到最後卻成為日本的重大的懸案之一。因為過程中實在存在過多的疑點,首先是警方欠缺決定性證據,僅依恐嚇信的筆跡比對與石川一雄自白後所找到的書包、手錶、萬年筆就認定石川一雄為兇手。另外,採集被害者體內的精液進行DNA比對後,發現與石川一雄的血型不符,反而與另一位嫌疑犯A吻合,但警方卻在受害者解剖後宣稱,嫌疑犯A不是兇手。最後石川一雄一審被法院判死刑,之後二審改判無期徒刑,直到1994年才獲釋。

石川一雄的筆跡。(圖/維基百科)
石川一雄的筆跡。(圖/維基百科

因為整起案件的疑點實在過多,所以之後才有人懷疑,其實是警方因為受不了外界壓力,所以才隨便找一個低賤出生的部落民來當替死鬼。這件事也被日本的「部落解放同盟」之類的部落解放運動團體稱為「狹山差別審判」。不過因為是起懸案,所以至今各派人權團體仍有許多不同的解讀。

造成社會問題

古代的部落民因為從事的職業較不被社會認同,所以長期下來受到了政府的隔離與社會的歧視。不過,隨著階級制度的廢除與人權意識的抬頭,現代日本政府為了補償過去犯的錯誤,所以對於現代的部落民多半會給予補助,於是1969年政府通過國會制定了「同和對策特別措施法」(通稱為:同和立法)。

採取的方式為「優先保障措施」,要求行政機關積極的採取優先待遇政策,另外也會給予部落民各種社會福利補助等。原本日本政府希望藉由這項政策,達到消彌部落民受到的差別對待狀況,但萬萬沒想到之後卻產生了一堆問題。

首先是同和政策實施後,政府每年都必須額外多撥一筆預算費用,用來支付部落民的各種福利費用、居住或活動設施等。根據維基百科所載,截至2002年,33年間已經花費了15兆日元在這項政策上。在巨大的預算壓力下,漸漸的也有人開始擔心會影響到一般國民福利,例如國民健康、年金法,職業安定法等。另外,部落民在階級制度廢除後,名義是上早已是一般國民,所以他們本來就可享有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如今卻又以同和政策特別法來保障,讓一些人產生,比起其他人,部落民在憲法上成為了優先保障對象的誤解。

部分惡意的部落民具有黑道背景,所以即使他們長期做爽缺、白領錢,甚至引發民怨了,大家也都是敢怒不敢言。(圖/維基百科)
部分惡意的部落民具有黑道背景,所以即使他們長期做爽缺、白領錢,甚至引發民怨了,大家也都是敢怒不敢言。(示意圖/維基百科

最後還有「同和利權」的問題,如上所述,政府每年會撥一筆鉅額的預算給部落民,所以一些同和團體(以尋求廢除日本社會對部落民的歧視為目標的政治團體)、政治家或暴力集團會從中與一些政府單位勾結,藉由公共事業之便,從中謀取巨大的暴利。例如:飛鳥會事件等。還有「是否有受歧視?」這種比較屬於心理層面的問題,說穿了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所以也有不少惡意的部落民,打著「如果讓我感到不利益、不愉快就全都是歧視」的主張,藉此來向政府機關,企業、個人營業等,要脅他們釋放職位、補助金給他們。

也因此,這些惡意的部落民常常坐擁豪華別墅、名貴跑車等,加上這些惡意的部落民有些具有黑道背景,所以即使他們長期做爽缺、白領錢,甚至引發民怨了,大家也都是敢怒不敢言,日本政府也因為出於補償的心態所以多半睜隻眼閉隻眼。這使得原本出於補償與消彌歧視的同和政策,時至今日已慢慢地變質。

責任編輯/潘渝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毅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