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讓老闆數錢數到睡著的最大服飾商圈,為何在70年代沒落?該如何奪回台灣之光?

2016-06-27 12:41

? 人氣

台灣的紡織與成衣產業曾是台灣最大的創匯產業,幾次產業外移後,成為搖搖欲墜的夕陽工業;艋舺服服飾商圈曾是台灣最大的成衣批發市場,全盛時期還曾道路自動封閉、摩頂放踵,而今卻門可羅雀,令人唏噓。為了探源這段歷史,「Ramble Taipei」特別專訪了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榮譽理事長洪文和,帶我們回憶商圈的光榮歷史以及未來將如何再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原住民很早以前即開始抽麻來做編織,然台灣紡織業的興起,則是自日本殖民統治台灣開始。當時台灣的紡織業屬於殖民產業,將紡織所需的原料運往日本,加工成紡織品後再回銷台灣,因此台灣在那段時期的棉布多由日本進口。而台灣本土所生產的麻布,則用來製成麻布袋包裝庶糖等產品運回日本。

國民政府遷台後,許多上海幫及山東幫的紡織業者,從中國大陸帶來了大批的原料及機器到台灣落地生根,同時也帶來了成熟的紡織技術,在政府政策鼓勵下,紡織業成為台灣最早起步的工業之一。

民國48年04月28日台灣最早的人造纖維問世,由於人造纖維多重種類與用途,再加上台灣當時不論是紡織技術、販售價錢或低廉的工資等方面,都讓台灣紡織業深具國際競爭力,成為台灣最大的創匯產業。

(圖/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提供)
艋舺服飾商圈形象LOGO(圖/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提供)

「拼接衣」起家的艋舺服飾商圈

民國40至50年代,台灣物資缺乏,有錢人家大都請師傅幫忙訂做衣服,由於當時並沒有所謂「成衣」的概念,一般民眾的衣服都只能到布行剪布、回家自行縫製,因此縫紉機成為那一輩的媽媽們出嫁時必備的嫁粧。

來自彰化芳苑的洪蔡閃女士可以說是艋舺服飾商圈的開山祖師爺,其兒子所開的「洪勝美服飾行」是艋舺服飾商圈的第一家成衣店。當時的洪蔡閃女士為貼補家用,到工廠買些剩下的布邊(即邊腳布,也就是裁剪剩下的布),進而加工拼製而成「拼接衣」販售。後來生意愈做愈好,從原先揀布邊來做的「拼接衣」,發展到直接買布來做成衣,店面也愈開愈大,若是人手不夠,就回彰化家鄉找親朋好友來幫忙做。

交通也是艋舺服飾商圈崛起的重要因素。由於萬華火車站是緊臨台北火車站的大站,若說台北火車站是人群南來北往的轉運站,那麼萬華火車站則是當時的貨運轉運站。由於載送貨物非常方便,艋舺服飾商圈成為台灣最早的成衣批發地,除了全省各地的人到此地批貨外,還有許多不同國家的人會來買衣服。

艋舺服飾商圈在全盛時期,遍及和平西路、大理街、西園路及康定路一帶,擁有高達2000多家的服飾批發店,只要能掛上衣服的地方,即便是樓梯間或一面牆,都可以掛起衣服來賣。過年前更曾因人潮擁擠,道路會呈現半自動封閉的狀態,當時一家店面每年收入都能達到上億元以上,收入相當驚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