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vehearts:Men in Skirts(勇敢的心-致穿裙的男性)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2003年舉辦的一個展覽,在展覽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想要挑戰人民對於男性穿裙子的觀感,展覽中展出100多件裙子,挑戰男性穿褲、女性穿裙的傳統性別刻板印象。
一點也不性別刻板化的服裝史
男性穿褲、女性穿裙的刻板印象,並不是自古以來就存有的現象;相反的,在三百年前之前,大多數的人民都是穿裙的。從有人類歷史以來,最先出現的服裝就是裙子,從樹葉到獸皮,只要能夠遮蔽軀體、保暖身軀的衣服就可以了,實用是原始人對於服裝的第一優先考量。
西方人的傳統並不是男褲女裙,埃及人不分男女只圍薄紗,古希臘人的傳統服飾叫「袍裙(CHITON)」,羅馬人則是叫做「托加(Toga)」,對於西方人而言,服飾的作用並不是來區分性別,而是區分階級:普通公民穿白色,官員與神職人員則是紫色的長袍。
無獨有偶,東方文化也不會用服飾去區分人的性別,「深衣」是傳統中華服裝,衣冠服飾的制度是依據祭祀典禮或是場合定的,如祭服、朝服、軍服、婚喪之服等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明確規範。在這樣的脈絡底下,我們知道其實在古早以前,對服裝儀容的規範並沒有強調「男褲女裙」。每個人依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身分地位來穿衣服,是17世紀以前的事情。
多元美感的男裝史
綜觀世界男性的穿著服裝,其實並不單一侷限在「褲子」這個選項,在秦朝,男性的主流穿著是「內衣外穿」。秦國地理位置邊陲,並沒有繼承商周以來的繁文縟節、服裝樣式簡單,在商周古代時做為家居服的衣袍,到了秦國後被視為正式穿著。當秦國統一全國後,這種「內衣外穿」也成為秦朝的正式服裝。
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個流行假髮跟高跟鞋的歐洲。十七世紀當時的時尚指標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其最愛的服飾是過長假髮搭配15公分粗跟高跟鞋,寬大雷斯邊/蕾絲邊與現今被視為娘娘腔的「緊身褲」(Leggings)完美結合,手套、斗篷與緞帶更是顯示出一個男子帥氣程度的方式。在十七世紀,穿高跟鞋跳芭蕾舞與穿褲子騎馬都是能夠呈現男子氣概的一種方式。
在赤道生活的熱帶民族,裙子更是必備服裝,從緬甸的「籠基」到斐濟的「蘇祿(SULU)」都是男褲之外的選擇;斐濟人的「蘇祿裙」不僅只是斐濟男性的傳統服飾,他們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穿男裙,從婚喪喜慶到公司會議,斐濟男性只要一在正式場合,男裙配皮涼鞋便是斐濟男性的標準配備。
綜觀世界男性的穿著服裝,其實並不單一侷限在「褲子」這個選項,穿裙子並不會折損男性的「陽剛特質」,像是廣為人知的蘇格蘭男性,他們就以穿著蘇格蘭男裙為傲,傳說中最Man的蘇格蘭男性不僅要穿男裙,裙子裡面還不能穿內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