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川菜館必點的「五更腸旺」由來和台灣眷村有關…

2016-07-27 10:00

? 人氣

婦聯會第五期眷村(照片由李俊賢提供)

婦聯會第五期眷村(照片由李俊賢提供)

1945年(民國34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接收台灣,派第一批國軍及眷屬來台,安置這些軍眷的地方,就是台灣眷村的起源。由於眷村形成的歷史背景、居民組成以及特殊的生活空間,使得眷村成為台灣特有的社區形態;來自中國各地的人文、語言及習俗等,更進一步交織而成獨特而珍貴的眷村文化。為進一步瞭解台灣的眷村與眷村文化,「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訪問了新北眷村文化協會理事長李俊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李俊賢,現職為新北眷村文化協會理事長,於楊梅埔心的五守新村出生,11歲時由於父親工作關係,舉家遷至台北,但仍難忘眷村裡的環境與兒時情誼,常常會自己坐車回去看望老朋友。直至民國78年,國防部公布楊梅眷村改建的消息,才意識到眷村老家即將不保,因而開始以照相的方式記錄五守新村的眷村影像;碩士論文更以「以眷村影像看眷村世代的結束」為題,用自己的論文為眷村的過往留下記錄。碩士畢業後,不僅開始在全台各地眷村影像保存的拍攝工作,更致力於眷村保存的文史工作。

眷村的定義

眷村這個名詞真正出現於公部門自民國39年起,因為當時認為軍人很重要,只要把眷屬照顧好,就可以讓軍人無後顧之憂,能夠好好地保家衛國。

一般而言,眷村係指國軍官兵與眷屬所居住的眷舍,李俊賢認為,由於當年的時代背景特殊,除了軍眷眷村之外,廣義而言,公教人員的眷舍也可稱做眷村,甚而也有人認為當年美國協防台灣時,提供美軍官兵眷屬所住的宿舍,也稱為眷村。

儘管眷村有廣義的認知定義,然就法律定義而言,依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國軍老舊眷村,係指於中華民國68年12月31日以前興建完成之軍眷住宅」,並詳列相關類型。

不同時期的眷村特色

李俊賢認為,不同時期的眷村有不同的特色:

1.日式房舍

由於第一批來台接收台灣的國軍及眷屬,優先被安置於日本人所遺留下來的公家宿舍。整體而言,這批日式公家宿舍的房屋情況良好,居住方式則是以幾個家庭以等分方式共同居住在一個屋簷下為主要特色。

2.竹筋糊泥的簡陋房舍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據統計,前後共19批遷入台灣,由於人數眾多,有些初期被安置在學校或寺廟,後來才找一塊地,以竹子糊泥搭建出簡陋房舍,做為暫時棲身的住所。整體而言,居住環境欠佳且相當克難。

竹筋糊泥的簡陋房舍(圖/取自漫步台北)
竹筋糊泥的簡陋房舍(照片由李俊賢提供)

3.婦聯會集資興建

為了改善眷村的生活環境,自1956年(民國45年至50年初期左右)起,蔣宋美齡女士號召各界募款,並帶領著婦聯會興建眷村。其主要的建築特色為紅磚頭式平房,由一條主要的馬路做為串聯,形成所謂魚骨狀棟列式建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